中國在歐洲大動作併購最近踢到鐵板,在德國主導下,歐洲聯盟今年可能對中資設防火牆。德國向來歡迎外資,為何對中資開始產生戒心?得從庫卡被賣掉的故事說起。
庫卡(Kuka)是德國生產機器人的重要廠商。2016年,中國家電大廠美的集團傳出要併購庫卡,庫卡股東為了錢、經營者為了開拓中國市場,也想把公司賣掉。
庫卡機器人在先進製造業很常見,可說是德國政府所提高科技計畫「工業4.0」的關鍵企業。背後有政府撐腰的中國財團,竟打算砸大錢買德國的核心科技,在德國社會造成震撼。
在市場開放的西方國家,政府手頭上幾乎沒有工具可以干涉私人企業決策,私人企業也不願被政府指指點點。德國政府不願看到關鍵技術流入中國,只好拜託本國的車廠接手,可是這些車廠全都過度依賴中國市場,擔心惹中國生氣而不敢接手,最後只好眼睜睜看著庫卡被中國財團併購。
中國對德國的技術有興趣,買下德國公司時有所聞,但從來沒有像庫卡一般引起這麼熱烈的討論。
同年,中國有意併購德國晶片生產設備商愛思強(Aixtron)的消息傳出,被美國歐巴馬政府以國安風險為由成功擋下,理由是中國可能利用這些設備生產軍武,再度引發爭議。
面對中國來勢洶洶的攻勢,德國政府被迫思考如何因應。去年7月,德國政府不顧業界批評,決定實施新的外貿規定,併購如果「危及公共秩序和國安利益」,政府有權加以禁止,這是德國首度對外資併購加以限制。這條新規顯然是針對中資而來,「我們沒有這麼天真」,一名德國官員這樣說。
德國是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對外來投資一向持開放態度,為何最近開始對中資產生戒心?
首先,中國官方的目標是躋身先進工業國家,中資併購的主要標的不論是航空、太空、汽車、軌道、生產設備、醫療、機器人業,正好是德國製造業的強項。中國有策略的磁吸技術和智慧財產權,對德國的領先地位已經構成威脅。
根據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統計,中國在德國投資和併購的金額,從2016年的110億歐元,成長到去年的121億歐元(約新台幣4400億元),打破往年紀錄。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也指出,2016年中國在歐盟投資350億歐元,較前一年暴增77%。
曾任經濟部長的德國外長嘉布瑞爾(SigmarGabriel),上週才在慕尼黑一場討論人類數位未來的會議上,將中國與西方在高科技的競爭稱作「新冷戰」,對中國在西方有計畫性的併購發出警訊,「這是西方開放社會的科技領導地位,第一次面臨嚴肅的挑戰。」
其次,中國對外雖然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卻對在中國投資的外商設下重重限制,只能合資不能併購;反之,中資在歐洲卻能肆無忌憚收購,從歐洲的角度看,根本是不公平的交易。
中資的不透明,也令歐洲各國感到不安。
德國重要財經媒體「商務日報」(Handelsblatt)日前才用「狂妄的沉默」一詞,形容大動作在西方併購的海航、安邦保險、萬達、復星國際等中國財團。該報認為,這些財團國際影響力近年來大增,背後的股權結構和裙帶關係卻十分神秘,而且不願接受媒體採訪,讓人心生疑慮。
「歐盟有迫切的必要,在今年通過嚴格的法規」,幾天前,德國經濟部次長馬赫尼希(Matthias Machnig)直言:「我們得弄清楚外國政府在背後操控的戰略性併購,必要時還要能擋下來。」
在德國的倡議下,歐盟今年有機會立法,賦予各國政府否決併購的權力,未來對歐中關係的影響值得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