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夏濟安書信集:卷二(1950-1955) 家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 ──夏濟安、夏志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魚雁往返 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大事件 按語(節錄) 抗戰勝利後國共之戰,國民政府節節失利退守台灣,一時無法安插隨政府遷台的官員與百姓,新近遷台的人,大部份無職業,沒收入,靠積蓄度日,生活很清苦。濟安幸由崔書琴先生引薦得台大教職,但外文系沒有熟人,很感孤單,教學之餘,致力於英文寫作。濟安英文的造詣果然得到系主任英千里,校長錢思亮的賞識。1955年二月台大派濟安來美「取經」,由美國國務院資助在印第安納大學進修一學期,學習寫作。濟安寫了兩篇小說:「傳宗接代」(The Birth of Son)與「耶穌會教士的故事」(The Jesuit’s Tale)。後者得到《宗派雜誌》編者兼名批評家賴富(Philip Rahv)的鑑賞登在該刊1955年秋季號,肯定了濟安英文創作的成就。 在印第安納進修期間是濟安一生最快樂的時光。國務院的津貼較一般獎學金優厚,濟安不需為生活擔憂,安心學習,成績斐然。他爽朗的個性,詼諧的談吐,很得同學的歡迎,常被邀參加會議發表談話,接受校刊的訪問。雖然獲悉他追求多年的女友別嫁,很受「震撼」(shocking),他失戀的悲傷因愛慕女同學Ruth而沖淡。濟安被Ruth的美麗吸引,一直沒有機會接近,在學期行將結束時,才鼓足了勇氣端了飯盤與這位美女在飯廳�埵P桌吃飯,所以學期完了,他便去芝加哥轉往附近的Elkhart 去看望Ruth。 濟安去台灣以前,在昆明,北京,上海,香港,雖然兩手空空,但生活非常舒適,因為有父親及父親朋友的接濟。到了台灣,接濟中斷,必須「自力更生」。台大薪水微薄,入不敷出,幸有宋奇幫忙,接手了香港美國新聞處的翻譯工作,按件計酬。這些譯文都收入《美國散文選》(香港今日世界社,1958)。濟安的高足劉紹銘教授發現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認為有重刊的價值,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重印濟安的譯文及作者原文,中英對照,書名《名家散文選讀》,即將出版。濟安在1950年代,長期在《學生英語文摘》(Student’s English Digest)選載當代名家小段英文,詳加註釋,嘉惠有志學習英語的學生。我讀高中時即是這本雜誌的讀者,久聞夏濟安的大名,很是仰慕。1959年濟安的得意門生朱乃長教授集結了這些文摘,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現代英文選評註》,至今銷路不衰。簡體版也早在1985年面世,2014年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重印發行。 看過第一卷的讀者,都知道濟安單戀一位十三歲的小美女。這段戀情隨著北平易手結束。濟安逃到香港,在一家公司上班,住在豪華的旅館裡,卻領不到薪水,只好給富家子弟補習英文,賺取生活費,在即將離港時愛上了女生秦佩瑾。這位秦小姐,多愁善感,喜愛文學,與濟安以創作互勉。這與濟安勤於寫作,不無關係;這期間,濟安發表了「蘇麻子的膏藥」,「火柴」,「火」等短篇小說。秦小姐與濟安通信不斷,但只願維持師生關係。在台灣,使濟安動心的是一位台大英語系三年級的女生,名董同璉。濟安指導她寫論文,接觸頻繁,日久生情。董小姐畢業後,與濟安逐漸疏遠,濟安1955年離台來美時,已放棄對董的追求。濟安給志清的信每每提起這兩位小姐。請志清代購精美的卡片,或討明星的照片。志清在百忙中,一定滿足哥哥的囑託。 濟安平日談笑風生,但與心儀的女子單獨相處時往往手足無措,尤其不知道怎樣送女友禮物。六妹玉瑛告訴我大哥在上海時曾帶她去看童芷苓,從蘇州買了一雙繡花鞋,想送童芷苓,拿不出手,竟將繡鞋帶回。據名散文家吳魯芹的太太說,濟安在台北時,常去她家打麻將,有一次帶了一個貴重的皮包來,說是這皮包是特意請宋奇在香港買來預備送董同璉的。到了董家,不敢送,怕小姐拒收。濟安自尊心極強,對追求女人,缺乏手腕與信心,不敢送書籍食物之外的禮物,生怕女方覺察其求愛的意圖。每次戀愛耗上三五年,都以失敗告終,蹭蹬蹉跎,以致終身未娶。 志清1950年,通過了博士口試,再沒有準備考試,寫paper(報告)的壓力,開始想交女朋友。他追求心儀的女人,與濟安相似,屢屢失敗,直到1953秋在耶魯的舞會上遇到新生卡洛(Carol Bulkley)。剛從曼荷蓮學院(Mount Holyoke)畢業。志清追求不到的梅儀慈也是曼荷蓮的畢業生,所以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卡洛溫柔善良。她曾對我說志清是她認識的人中,最聰明的,她不顧父母反對,決定嫁給志清。志清卻嫌卡洛貌不美,有所保留,但又覺得從來沒有一個女人像卡洛這樣愛他,捨不得放棄成家的機會。於是他們在1964年六月五日結了婚,不久生下了兒子樹仁( Geoffrey). 小家庭尚稱美滿。 在第二卷所收的信充滿了不安。先是上海政策瞬即變動,兄弟二人擔心父母收不到匯款,後來擔心自己的前途。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確保太平洋戰線,派第七艦隊保護台灣,才解除台灣人民對共軍侵犯的恐懼。此前人人自危,國外有親戚朋友的,都想離開台灣。濟安也不例外,很想來美國,因曾生過肺病,擔心通不過體檢,不敢冒然申請來美。志清在獲得英文系博士後,為找事犯愁,既不願意回北大,在共黨統治下生活,也不打算去台灣,只有留在美國謀職,賺取美金,才能接濟上海的父母與妹妹。幸得耶魯政治系饒大衛教授的賞識,為其編寫《中國手冊》(China:Area Manual),後又得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資助,撰寫《中國現代小說史》。兩者均非長久之計,往往為來年的工作憂慮。 兄弟二人欣賞彼此的才學。互相交換意見。濟安在台大開始教初級英文,後改教文學史,小說等高級課程,常請弟弟推薦美國最重要的作家,評論家及購買最新的書籍,所以二人常討論西洋文學。濟安的國學根底好,見識廣,志清轉治中國文學後,常請教哥哥,1952年後二人討論中國文學的時候居多。從這些信�堙A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知識淵博,充滿幻想的夏濟安;而夏志清則是一位虛心學習謙恭的學者,與日後「狂妄自大」的「老頑童」判若兩人。 濟安對這個弟弟的學養思辨,充滿了信心。當他獲知志清得到編寫《中國手冊》的工作時,寫道:「接來信知job有著落,甚為欣慰。由你來研究中國文學,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一記的大事,因為中國文學至今還沒有碰到一個像你這樣的頭腦去研究它……憑你對西洋文學的研究,而且有如此的keen mind,將在中國文學�媯o現許多有趣的東西,中國文學將從此可以整理出一個頭緒來了。我為中國文學的高興更大於為你得job的高興」(見第147號信件)。志清果然不負濟安的期望,其《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為研究中國文學展開了一個新的視野。 兄弟二人對胡適,魯迅,沈從文,老舍,茅盾,巴金,郭沫若都有微詞。他們是邊讀邊評,尚未看到這些作家的全部作品,難免有失偏頗。我認為 兄弟二人信�堛瑤ИS,只能看做是他們互相切磋,學術思想發展的心路歷程。等看 完他們所有的信件,讀者對《中國現代小說史》及《中國古典小說》的形成,會有更深的理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