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政府陸續端出「五加二」的產業政策,更提出未來重心將轉往軟體及應用面,而非過去著重在3G、4G等網路硬體建設,因此包括數位經濟、共享經濟、電子商務及金融科技等都是發展重點。此外,「五加二」產業將與數位經濟連結,例如新農業要發展智慧農業等,協助產業的高值化發展,打造「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的目標。過去,台灣有關產業如何轉型升級的討論相當多,政府在此時提供修正後的產業政策,並以軟體與應用做為未來發展重心,這個策略方向相當正確,值得肯定。只是,要真正落實這些目標,仍有相當多執行層面上的細節,以及相關的配套,都必須做調整;否則,四年後再來看,恐怕仍是口號居多。
為輔導產業朝向軟體及應用方向發展,政府與公家單位每年龐大的採購作業,實施多年的招標方式,必須先做大幅度調整,不能只看哪家供應商價格最低,也不能只看硬體規格,如何把軟體應用也列入採購評估標準中,讓政府採購起帶頭作用,是政策落實的第一步。
其次,要鼓勵軟體與應用面的發展,產業界必然會往創新的方向發展,而任何創新都走在時代的前端,也都會對現行法規與制度造成衝擊,看看目前政府在處理優步(Uber)的過程中,陷入兩難又進退失據的情況,相較於大陸近來訂出明確監管規範,讓優步無法再遊走於灰色地帶,最後不得不屈服。從這個對比也顯示出,台灣在處理創新商業模式等新經濟事務時,還要再精進。
在監管上做不到明確規範,在創新事物的初期,又經常採嚴格管制,讓許多創新無法萌芽。不論是過去的第三方支付,到現在的金融科技,要不是法令制定再三拖延,不然就是傾向嚴格管理或是禁止,行政裁量與解釋權過大,讓新創事業處處受限,創業家投入創新之餘,還要忙於與官府對抗。
如今,政府提出亞洲矽谷政策,以創新創業做為推動目標,未來要以桃園做為亞洲矽谷推動的重鎮,那麼,桃園是否能夠享有一部分法令上的彈性,讓企業做先行先試的據點?若沒有這樣的規畫與企圖,亞洲矽谷能展現多少成效,恐怕有很大疑問。
此外,政府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仍然不能忽視硬體產業。硬體一向是台灣資通訊產業的主軸,也占經濟產值最大比重,若能夠讓這些既有產業再提升一點附加價值,就會對台灣總體經濟成長有明顯的貢獻,因此政府應該鼓勵資通訊硬體產業朝向困難度較高,或是目前還未發展、但具前景的產業為主。例如,台灣在晶圓代工、封測及IC設計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占有一席之地,但長期以來,我們並沒有充分運用產業優勢,朝向上游的材料與設備業發展,至今半導體的設備及材料等採購,都仍仰賴歐美日等先進大廠。不僅半導體業如此,過去曾有輝煌歷史的液晶面板、發光二極體(LED)、太陽能等,也都沒有利用景氣佳、獲利好時趕緊布局,殊為可惜。眼看著歐美日韓等業者,都已在這些領域取得領先優勢,也讓台灣的產業布局缺了一角。
事實上,設備與材料領域範圍很大,例如光學、機械、化學、材料等,台灣曾經有相關基礎,有不少公司甚至累積多年研發經驗,但卻沒有在產業聚落的整合中,取得發展與精進,在產業發展過程中被明顯忽略,值得新產業政策規劃時納入考量。
此外,在全新的產業領域,或是目前還很小,但未來會大成長的趨勢產業,也是台灣應該加緊布局的部分。從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AI(人工智慧)、自駕車、電動車等,這些新產業都蓄勢待發,而台灣已經擁有高端伺服器、工業電腦及半導體元件等基礎技術與產業群聚,只要全力迎戰,轉型升級將大有可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