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閱讀世界】阿潑/緬甸 站在十字路口的國家

聯副電子報
【bobo小天才.輕鬆玩教養】針對家長頭痛的學齡前教養問題開闢解決方案,讓家長輕鬆地教導孩子。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9/03 第545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阿潑/緬甸 站在十字路口的國家
【書評〈散文〉】曾琮琇/走進洞穴的人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阿潑/緬甸 站在十字路口的國家
聯合報 阿潑/

陳鴻瑜《緬甸史》(台灣商務出版)

班尼迪克.羅哲斯《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八旗文化出版)

黛芬妮.史藍克《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聯經出版)

誰說革命者,反叛者,一定得一塵不染,

絕對效忠於信念呢?不,人終究也只是人……

翻讀緬甸相關的書之前,我都會忍不住想起昔日到泰緬邊境前,同行的醫生朋友斬釘截鐵地表示,她絕對不會稱緬甸為Myanmar,只會說Burma。我想起自己先前在日本節目上看到緬甸的日文說法是ミャンマー,顯示日本接受緬甸的國名為Myanmar。

國稱問題對華人世界幾乎不成困擾,因為早在西元1105年,中國稱這個中南半島國家為緬甸。但對外國人來說,這個由緬族掌權的國家是Burma,1989年,軍政府為了「避免種族至上」改名Myanmar,至此,緬甸的官方名稱也就改變。

但對緬甸的指稱,宛若個人政治意識試紙。尊重緬甸更名的國家稱其Myanmar,堅守反對軍政府的立場的國家只說Burma。美國國務院的文件,便仍沿用Burma稱謂,以至於2013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見到當時緬甸總統登盛,脫口而出的Burma就引起喧譁與話題。

因此,當我們閱讀《緬甸史》、《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與《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這三本書時,或許可在心裡做個簡單的分類:這是 Myanmar,或是Burma?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後者的作者黛芬妮.史藍克便在前言直接表明:「這是一種選擇,但我選來毫不猶豫。」

《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讓「反叛者」如此立體

正如《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The Rebel of Rangoon)這書名所展現的,史藍克書寫的是一群翁山蘇姬追隨者的故事,他們追求緬甸民主且反對軍政府。提到緬甸的反抗者,世人多半想到翁山蘇姬的身影,知道她是緬甸國父之女,卻遭軍政府軟禁多年。但史藍克不直接寫這名瘦弱的女子,即使她夠有名,夠具張力,她從翁山蘇姬身邊的人物帶出緬甸的各色樣貌,從邊境之地到納吉斯風災災情,以及監獄情景。他們有些是記者,有些是平凡小人物,因為不同原因,捲入緬甸歷史流裡,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緬甸的變化。

緬甸的政治社會,國際外交乃至於族群衝突,新聞控制與人權侵害,都是這些人物活動的舞台背景,透過他們的奔跑、躲藏、偷渡、學習或其他行動,展示在台前,讓觀眾理解緬甸社會歷史的各項細節。作者操作起來游刃有餘,讓這些歷史不顯得突兀與生硬。然而,卻也因為太多細節與內心描摹,過度煽情,讓人有閱讀小說的錯覺。情節真實或虛構的疑惑,雖然造成閱讀上的疑慮,但放在大歷史大社會敘事中,其實並不重要,尤其它降低這些人物的純潔度,藉著這些人物的心理與衝突,讓「反叛者」如此立體。誰說革命者,反叛者,一定得一塵不染,絕對效忠於信念呢?不,人終究也只是人。這些描寫由有社運經歷的讀者眼裡看來,一定過分「真實」。

《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以人權的角度出發

《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這本書的原書名是Burma: A Nation at the Crossroads,在十字路口的國家,國名則是Burma。這書名同樣反應了作者的立場態度。作為一個基督教組織的人權工作者,班尼迪克.羅哲斯沿著最殘酷之地而行,將軍政府的暴政帶到讀者的眼前。

此書以人權的角度出發,探索緬甸軍政府掌權製造的族群衝突、人權侵害與學運鎮壓等等問題。這種以普世價值、少數族群出發的言說,在台灣並不少見,過往賴樹盛、黃婷鈺等駐守泰緬邊境的NGO工作者的書寫,已完整呈現克倫族(Karen)的故事,並略略涉及緬甸內部問題。但內裡究竟如何?台灣讀者只能從網路或新聞上,得到類似軍政府暴政、番紅花革命鎮壓等等血腥印象,但幾乎沒有血肉。作為一個基督教組織的人權工作者,班尼迪克.羅哲斯沿著最殘酷之地而行,將緬甸糾結的問題帶到讀者面前。

為什麼書寫這本書?羅哲斯說得很清楚:「許多少數族裔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只是走訪這些地區的外籍人士既寥寥無幾,他們也只能在無聲無息、毫無外援的情況下,默然承受這一切了。」但須提醒的是,作為一個基督徒,關注緬甸少數民族卻是十分合理,這不單單只是軍政府作為該受譴責,也因為這些族群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受到基督教洗禮,甚至,也因為英國殖民政策與獨立協商後遺症,成為今日族群衝突的導火線。如果對緬甸全然陌生的讀者,讀這本書或許很快就進入那些爭鬥中,但卻缺少能夠依循的脈絡。例如,書中提到的「三十志士」是什麼?

《緬甸史》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緬甸史》書影 圖/八旗文化、聯經、台灣商務提供

爬梳「客觀歷史」

學者陳鴻瑜的新作《緬甸史》(A history of Myanmar)便是可以補足相關知識缺乏的作品。在東南亞史出版上,陳鴻瑜可說是老手,他曾寫過多本東南亞國家歷史,但學者寫書難免流於枯燥,讀來頗有教科書之感,讓人望而生畏。但正因為藉著各種資料爬梳「客觀歷史」,對各種爭議與事件的文字處理顯得輕輕淡淡,帶著距離,書名自然定位在緬甸官方名稱,行文不帶批判。

我認為,從歷史文獻資料中,跟著線性敘事,一步步理解今日緬甸的成形,是很重要的,如此才能清楚這些族群衝突自古以來的糾葛,也才能了解緬甸國族主義與獨立過程中的種種瑕疵與問題,當人們習慣樹立一個大魔王,例如軍政府,將罪責推給它時,其實是簡化自己的思考,人性很複雜,歷史也是,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一個原因產生一個結果,而歷史研究者的責任,就是在成疊的資訊中,爬梳出自己需要的觀點與論證。《緬甸史》像是一大本沒有引頭的文獻,留待讀者去淘取自己需要的材料。除此之外,我覺得國際議題由台灣作者書寫,最可貴之處,便是帶出台灣與這些國家區域的關係。緬甸和台灣的關係,只有台灣作者會去理清注意,「三十志士」就是其中一個答案。


【書評〈散文〉】曾琮琇/走進洞穴的人
聯合報 曾琮琇/

《小火山群》書影。 圖/木馬文化提供

《小火山群》書影。 圖/木馬文化提供

推薦書:楊佳嫻《小火山群》(木馬文化出版)

楊佳嫻也是我的「長輩」。高二那年某晚,母親領我到北車東三門,把我交到她手上,「這孩子就拜託妳了」,隔天一早,慢車到花蓮,赴東華大學舉辦的青年文藝營;我當然不會記得穿過多少山洞,只是那光,時暗忽明,彷彿人生。在此之前,楊佳嫻已掄下許多重要文學獎;如今,放眼望去,六年級創作者中,一手能詩,一手善文,且游刃於論評、研究之間,楊佳嫻無疑是最耀眼者中的其中一個。第四本散文集《小火山群》,與前書相隔四年,從「凡我觸碰之處皆為蘋果」的至精至美,一個華麗轉身,她剖開平滑的斷面,袒露中央的黑色粒子,以書寫回應命運指引的原點。

家族的疏離與齟齬,歡愛的冷熱,讀與寫的對話,死亡的陰影,構成《小火山群》的主要結構。此書凡五輯,首輯「十八歲出門遠行」不乏突梯搞笑的情節,然而,死去的楊惠珍,與父親一起看的殺戮電影,因早熟書寫無法迴避的難堪,……這些文字卸下華藻,直面過去,因為淡淡,特別能召喚某種既視感(déjàvu);「凹陷處」寫情感的不安與挫折,動物隱形的動物園、溫泉旅館背面廢墟皆成愛情的隱喻,「突出物」結集近年閱讀的所思所感,「逝者I」、「逝者II」分別是為文學啟蒙與血緣至親所寫的輓歌。這樣看來,《小火山群》作為少女維特的少女成長記,同時也是台灣當代文化處境下的真實心路,折射出台灣六、七年級知識分子的衝撞、尷尬與掙扎。

《小火山群》各輯之間有不同的主題與內容,但不分散,輯與輯的背後,由一個空間意象——「洞穴原型」所支持;進一步說,《小火山群》熔穴洞的黑暗、潮濕、封閉、恐怖於一爐。在作者筆下,它幻化為不同的空間形式——二聖路微潮的地下室(〈共此(地下室)燈燭光〉)、陰暗的電影院(〈埋金〉)、沒有窗戶的房間(〈回到洞穴〉)、老去的公寓(〈最後一扇門〉)、窄仄但功能性強大的政大書城(〈書城。日夜旋轉的唱盤〉)……,它們鱗雧在這裡,成為一座座小火山,好像有什麼就要噴發,但又被什麼止住。相對於此,文學、書寫何嘗不是一個無形的洞穴呢?我不免連結到柏拉圖的洞穴寓言:脫逃的人回到洞穴,告訴洞裡的囚犯,他們所見的影子並非真實;然而,楊佳嫻確先我們一步(或許多步)走進去,並勇於在火堆上引火,再走出洞穴的人。

這把黑暗之火,足以燭照我們內心的穴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