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荒謬怪誕的傳聞,有助於人認清事實,增長智慧。這些志怪故事的價值,不可因作者籍籍無名而輕易作廢。
【卷一】四十千
新城王大司馬(1),有主計僕(2),家稱素封(3)。忽夢一人奔入,曰:「汝欠四十千(4),今宜還矣。」問之,不答,逕入內去。既醒,妻產男。知為夙孽(5),遂以四十千捆置一室,凡兒衣食病藥,皆取給焉。過三四歲,視室中錢,僅存七百。適乳姥抱兒至,調笑於側。因呼之曰:「四十千將盡,汝宜行矣。」言已,兒忽顏色蹙變,項折目張。再撫之,氣已絕矣。乃以餘貲(6)治葬具而瘞(7)之。此可為負欠者戒也。
昔有老而無子者,問諸高僧。僧曰:「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烏得子?」(評點)蓋生佳兒,所以報我之緣;生頑兒,所以取我之債。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白話翻譯
山東省桓臺縣出了一位兵部尚書王象乾,家裡請了個管帳的伙計,這管帳之人無官爵卻很富有。忽夢見一人跑進來,說:「你欠我四十貫錢,今天當還給我。」管帳的追問,那人不答,直接跑進內室。他醒來後,妻子生下一名男嬰,他知道這孩子是前世的冤親債主,便將四十貫錢綑起來放在一個房間,舉凡兒子的衣食藥費全由此支出。孩子長至三四歲時,他去看房間裡的錢,只剩七百。正好奶娘抱來兒子逗著玩,他便高喊:「四十貫錢將用完,你應該要走了。」說完,兒子臉色突變,脖子曲折,雙眼睜大。奶娘再摸摸孩子,已經氣絕,管帳的便用剩餘錢財替他辦喪事。這個故事可讓天底下欠人債務的人,引以為戒。
以前有個人老而無子,詢問高僧,高僧說:「你不欠人債,人又不欠你債,如何得子?」凡是生了好的孩兒,是別人回報我前世種下的善因;生了頑劣的孩兒,是向我討取前世欠下的債。生了孩兒不必高興,死了也不必難過。
註釋解析
(1)新城:古縣名,今山東省桓臺縣。王大司馬:王象乾,字霽宇,明朝隆慶五年(西元一五七○年)考中進士,起初派任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縣令,官至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
(2)主計僕:專門管理錢財收支與出納的人。
(3) 素封:指無官爵封邑、卻財產富裕的人。
(4)四十千:古代銅錢以「文」為計算單位,一千文稱一貫或一弔。四十千,即四十貫。
(5)夙孽:佛教所講因果業報。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前世種下的因,今生所承受的便是;想知來世的果報,觀今生所作所為便能知曉。)本篇故事正符合了佛家所講因果業報之思想。
(6)餘貲:指剩餘的財物、錢財。貲,通「資」。
(7)瘞:讀作「意」,用土掩埋、埋葬。
名家評點
但明倫評點:僧言誠是。然當續之曰:「至於我不欠人,人又不欠我,而或生佳兒,或生頑兒,此又存乎其人矣。」
------------------------
高僧所言甚是,然而應當續其話所未盡:「至於我不欠人,人也不欠我,無論生好兒還是劣兒,那又因人而異。」
《聊齋志異》,最傑出的中國文言短篇小說集,第一冊幻化現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