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形容,中國大陸官方的產業策略,就是利用互聯網加值、改造各項產業,來實現「彎道超車」的夢想,而擁有7億網民的大陸互聯網金融,就是最可能超車成功的領域之一;而為了回應「互聯網+」所帶來的新形態服務與商業模式,大陸的國家知識產權局也修改了專利審查的指南,讓大陸的業者能在過彎道的同時,狠狠甩開對手。
就天時、地利、人和來看,全世界目前最適合發展金融科技的國家,恐怕就是中國大陸。
論天時,中國沒趕上PC時代,反而是直接搶攻移動互聯網的動力;論地利,中國地廣人稀,佈建傳統金融業通路緩不濟急,必須仰賴資訊科技補足;論人和,中國國務院連續頒布了數項以創新為方針的文件,直接指名「互聯網+」就是國策。「被點名的11項產業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電子商務、普惠金融這兩項,」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芳說。
單以年年都打破銷售紀錄的11/11天貓、淘寶購物節來看,電商在中國不只是全民運動,更是生活必需品,至於台灣人接觸較少的普惠金融,則是互聯網下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劉芳解釋,在大陸,互聯網金融不只是門生意,更肩負了普及理財概念的責任。
互聯網金融是大陸的民生必需品
「中國大陸網路上很流行的一種叫做『屌絲』的說法,指的是身上沒多少錢的網民們,」她補充,「這些屌絲不管借錢或儲蓄就那麼幾塊錢,所以像螞蟻金服的餘額寶,即使一塊錢也能算利息的,就是他們需要的金融服務。」
劉芳表示,中國在網路上,類似這樣的屌絲用戶高達7億人。由於市場量體龐大,才有辦法養出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巨人。「以前我們關注的領域,還都是通訊、機械、化學,可是現在阿里系(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菜鳥物流)每年的專利申請量,絕對能排在前五名!」
另一方面,有了市場跟企業,專利的品質與價值也水漲船高。和沛科技營運長葉奇鑫指出,一般人常常誤解專利與產業間的因果關係。「並不是先有專利,才能發展出產業,反而是業者先努力研發跟經營市場之後,才會產生出專利。所以專利不是因,其實是果。」
如今,中國已然成為全球申請量排名第一的專利大國,對於專利品質的要求也毫不馬虎。為了回應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與互聯網金融產業,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在十月底發布了《專利審查指南修改草案(徵求意見稿)》,強化在這些新領域的智財權保護力道。
修改《專利審查指南》以回應電子商務產業需求
在SIPO提出的草案當中,已經明確指出商業實施的方法與制度,在現行法律中雖然不是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客體,但隨著網路經濟的發展,各個產業在網路上不斷出現新型態的經營模式,也增進了社會整體利益。因此,為了鼓勵業者持續投入互聯網產業,在新的專利審查指南中特別規定,只要申請專利的請求項中能同時包含商業實施方法以及技術特徵,就不能排除其獲得專利的可能性。
此外,對於軟體類發明專利的審查,新版的指南也做出修正。首先,明確指出若發明僅是軟體程式「本身」,因為屬於人類智力活動,並不屬於專利權保護的客體;但申請的內容若是包含軟體程式以及其他元件,就可以獲得專利保護。同樣地,這份指南也確認,在申請硬體裝置的專利時,可以一併將軟體程式寫入請求項當中。換句話說,如果一項產品或功能需要軟體搭配硬體同時運作才能發揮功用,在申請大陸的專利時是可以當作單一發明來進行申請的。
如此的調整,一方面是回應2014年美國最高法院Alice案中所設下,對於軟體或商業方法專利更加嚴格的審查門檻(商業方法必須具備「技術特徵」才有可專利性),但在另一方面,允許軟硬體相互結合的專利申請,也恰好能符合未來物聯網時代,軟硬體密不可分的特性。「像是VR(虛擬實境),你根本說不準它是個硬體還是軟體發明,很可能兩個都是,傳統思維的專利制度已經不適用了,」劉芳說。
在年年專利申請量創新高的背後,中國的市場樣貌、產業結構到專利制度,也都持續進化當中。在「互聯網+」的大旗底下,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不但台灣瞠乎其後,比起歐美國家也毫不遜色。量變,已然帶來質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