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巧合或必然,東西方圖書發展史上都有一段卷軸時期。文字記錄在黏成長條的紙片或絹帛上,然後一端黏上木軸,把整個長條捲成一綑。 卷軸雖然早已在我們的圖書製造史上消失,但「卷」作為原始通行的圖書計算單位,仍然在當代好好地活著,你經常會在許多書的目次頁看到第一卷、第二卷這樣的篇章模式。(題外話,人類是很念舊的,汽車也是一個例子,我們雖然不再用馬拉車了,但仍然用馬力指稱引擎的輸出功率。) 卷軸的起源,可以想像當然是來自簡冊。讓人意外的則是卷軸延續的時間,這麼古老的形式,從先秦時代開始,一直持續用到了唐朝。達千年之久。 卷軸這種版面,書寫、收藏固然比竹簡方便,但它有個麻煩,就是所有文字都在同一個平面上。你看書看一半,不能收起來,不然明天又要重新展開一次,你要引用書中的某句話,一卷五千字,你還真不知該如何指示出處位置。 此外卷軸一定要置於案上,一邊舒捲,一邊收捲,才能閱讀,不利於兩手捧讀。(再插個題外話,我們常見的「關公夜讀春秋」圖,都有個時代錯亂的問題。大部分圖像或雕塑都讓關公一手捧著線裝書,一手捋鬚,特別瀟灑,可惜三國時代線裝書根本尚未誕生。) 版面起革命 所以佛經流傳以後,為了讀經需要,開始有人改動卷軸的收納方式,變成正反摺疊,像手風琴一般。起先摺疊方式的改動跟版面安排無關,但為了避免摺口摺到文字,容易磨損,所以後來的經摺裝,會在摺口處留下較寬的空白邊界——於是我們如今所理解的「頁面」,就正式出現了。 這是圖書史上驚天動地的排版革命。圖書正式宣告從長卷轉向冊頁。冊頁書帶來一連串的變革。天地版心的規畫,書眉頁碼的引進,閱讀史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你不要以為這件事哪有這麼了不起。首先是頁的概念從此成為書的標準配備,每一種書都以「頁」作為基礎,編輯落版,印刷台數,乃至學術論文引用文獻,全部以頁為準。頁的發明還促進了工具書的誕生,想想看如果沒有冊頁書,一部收字十萬的字典要怎樣在卷軸書裡面查詢? 以隨便一本英漢字典為例,一千三百餘頁,總字數二百萬字,但我們可以在半分鐘之內找到任意我們想找的單字,這個檢索效率在前電腦時代,絕對是非常驚人的。冊頁書所帶來的檢索效率,讓紙書能夠提供的功能,不再局限於刊載創作類的內容,進而擴大到字典、百科、圖鑑、手冊指南等工具書上。 而頁閱讀不只成為紙書的標準版面,甚至成為數位時代電子書的標準版面。我們看從亞馬遜的點火電書機以來,不但所有電子書閱讀器,全面採用「張頁式」翻頁,連長久以來習慣於長篇卷軸的網頁,也隱隱出現「張頁式」翻頁的呼聲。 電時代重演的版面革命 在這裡我們赫然發現,紙時代從卷軸到冊頁的版面革命,竟然分毫不差地在電時代又重演了一次。HTML 網頁雖然沒有「卷軸」這種物體,但網頁卻是貨真價實的長卷,每一頁都可以塞進一萬字、二萬字甚至十萬字,塞字越多,頁面越長。而且在頁面旁邊,我們念舊地保留了「卷軸」拉桿這樣的名稱。(人類念舊,再次證明。) 蘋果電子書推出的時候,有些人喜歡它模擬紙書翻頁的效果,不只動畫,連聲音都做上去。但也有人批評蘋果的「擬物設計」太過頭。但無論如何,張頁式翻頁已經成為電子書的主流設計。 事實上電書模擬紙書的翻頁設計絕不只是「擬物設計」可以含括。卷軸內容在螢幕上「翻頁」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需要重新校正對準前面看到哪裡的正確接行,表面上我們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找到上個螢幕我們看到哪裡,但實際上,我們驅動了大腦的搜尋、判斷與決策的複雜功能。這讓我們的螢幕閱讀更增疲憊。 而張頁式翻頁則無此問題。張頁式翻頁每次的新頁新行都在相同位置,所以大腦不需要花力氣搜尋、判斷,它只要照舊就可以找到新行,開始順利閱讀,大腦可以用所有的力氣去理解文本,而不必浪費額外的認知負荷。 從這個角度看,張頁式版面對長篇文本的沉浸閱讀絕對是必要的設計,不管是完全的擬物,或者略去動畫,只要換頁完成就給予告知提示(免得換頁於無形,讀者反而不知換頁是否完成),這種設計對減輕大腦的認知負荷,效用遠遠超過卷軸換頁。 (更多老貓文章請看老貓出版偵查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