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系列之二》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慘敗,閣揆江宜樺和黨祕書長曾永權分別請辭;馬英九經過一夜長考,也決定辭去黨主席。未來數月,國民黨將進入一個凶險的混沌期,等待新主席的產生,並修改黨章。這段日子絕不好過,如果內部向心力足夠,國民黨也許能夠經過一番衝撞走出一條新路;如果黨內意志消散、爭相推諉,那麼國民黨只會繼續往谷底下沉。
馬英九辭主席,儘管將帶來一段混亂,但這個決定無論如何是正確的。事實上,如果主席的棒子能夠早一年交出,在更從容的情況下穩妥布局,設定好黨的組織改造、人才部署、意志提升的目標,今天的形勢會大不相同,這次選舉的結果也不致那麼難看。遺憾的是,國民黨去年底卻還刻意修改黨章,增加總統為「當然黨主席」的規定;此舉,不僅暴露馬英九憂慮提前跛腳的心情,也為此刻的交棒增添了時間、形勢及程序上的困擾。
馬英九先前對辭主席一事表現猶疑,主要是對馬王政爭後的黨內「逼宮」問題感到忌憚;修訂黨章,也是為防止黨內「中生代」為競逐大位引發內鬥,而影響黨內權力的平衡。事實上,從國家體制及政黨政治的設計看,透過普選產生的總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其地位自遠遠高於執政黨主席;在這種情況下,總統兼或不兼主席,其實無足輕重。也因此,國民黨特意去修改黨章規定總統為當然黨主席,完全是畫蛇添足之舉;難道說,馬總統還擔心接棒的政黨主席會帶頭造他的反?
亦即,從權力鞏固或政策推動的角度看,馬總統兼黨主席更能如臂使指,達到所謂「黨政合一」。然而,從「黨」與「政」在民主政治中的主從關係看,黨的功能一在「輔政」,一在扮演「選舉機器」的功能;總統兼主席反而容易造成「黨政不分」的問題,甚至增加與在野黨之間的摩擦。從這個觀點看,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不僅可以更專心致志於國家政務,一洗「大權獨攬」的印象,也應能降低在野黨不必要的敵意。
目前的問題是,馬英九在局面寬裕的時候未能及時處理此事,如今遭逢選舉大敗,黨內一片兵荒馬亂,他卻被迫要在此際交棒,國民黨面對的內外變數及衝擊勢必遠高於預期。這點,我們要提醒國民黨上下:在此險峻時刻,必須心存大局,以台灣的未來為念,不要變成徇私、倖進、毀黨之政客。
國民黨的文化一向拘泥傳統、強調儀式、講究尊卑位階,雖歷經政黨輪替,這樣的習氣始終沒有太大變化。也因此,使得黨不易建立體貼庶民、親近年輕人、開放思維的魅力。而在地方上,由於派系的長期把持、對立和糾纏,再加上地方黨部建制的官僚化,不僅無助開拓新的基層票源,甚至往往在選舉之中成為內部自我掣肘的力量,更嚴重妨礙新人在地方出線。這些問題,在馬英九擔任主席期間,情況並未見緩解;在他交棒後,新的主席必須承擔起內部的靈魂改造及外部的形象重塑之責,從長短期尋求解方。
這些工作,都不是容易的事,但與其一直捏在馬英九手上,不如交由更有企圖、更有餘裕的人來經營。關鍵在,國民黨目前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提出新的理念、新的治理藍圖,來執行黨的打氣及改造工程;但以眼前的低氣壓,恐怕是叫囂、觀望者多,挺身、奮起者少。也因此,我們建議國民黨:一,主席改選的程序應加速進行,避免空窗期懸宕過久;二,為避免權力失衡,短期內可考慮以「共治」方式集體領導;三,應鼓勵中壯世代透過民主競爭產生接班人,避免走回派系交易或老人政治。
面對這樣一場大敗,執政黨需要時間來消化內心的痛苦和掙扎,並深刻思考眼前的窘境和反敗為勝的出路。馬英九辭黨主席,除負起敗選之責,也是為了能將更多心力拉回政務,挽回民心。進一步看,藍軍的慘敗,絕不能推稱是馬英九一個人的責任;執政黨這些年來對社會民意的疏離、對人才培育的漫不經心、對國政大計推動的虛與委蛇,在在讓民眾感到心冷,才會連藍營「基本盤」都潰散崩離。
藍委責怪馬英九是「票房毒藥」,這是容易的歸咎;但今天「毒藥」清除了,「票房」會不會回來?這絕不是一個是非題,請認真想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