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功課總是拖拖拉拉,讓忙碌的你常一個頭兩個大? 專家傳授透過2表單+7步驟, 一步步幫孩子趕走作業拖拉蟲! 四年級的志豪每晚寫功課時就像上演一場大戰,往往要拖到半夜11、12點才結束。尤其寫數學時,不到20分鐘就開始打哈欠,不論媽媽怎麼提醒、重複說明,他看起來就是心不在焉,頭只是越垂越低……直到媽媽受不了拿出棍子,怒氣沖沖的帶著他寫,他才含淚緩慢的寫完看似不太理解的作業。然後,隔天繼續上演同樣的情節…… 「時間管理」對成人來說不算太難的議題,但對於剛開始學習承擔學業責任的國小孩子來說,卻是重要功課!如果上國小前,父母沒有明確讓孩子知道上小學後要學什麼、需承擔哪些責任,也沒有教導做功課的技巧和時間管理概念;以後隨著課業加重,孩子就可能養成想逃避學業、逃避壓力的心態,漸漸變成一個「慢小孩」,然後日日上演親子大戰。 其實,「時間管理」的內容廣泛,從學校作業、日常作息到休閒活動,與其說「管理時間」,不如說「管理自我」。以下專家們提供了相近但不完全雷同的方法,讓身在迷霧中的家長參考。 方法1 善用表單「視覺引導」 幫助孩子完成功課 有35年教學經驗的明湖國小老師劉明麗,同時在臺北市特教輔導團服務,她說,不論對哪種孩子,教學都是「越簡單的方法越好」,只要找到一個可互信的基點,從「第一個成功的經驗」開始培養默契,就能逐漸教好孩子。 劉明麗老師提供兩款供家長及孩子填寫的「做功課檢核表」,對孩子來說,表格化是種「視覺引導」,讓孩子自己檢視完成度,功效遠大於父母在旁碎念的「聽覺引導」。 曾任國中小駐區心理師的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楊文麗,長期帶領兒童階段的親子成長團體,她推薦「由孩子自我設定目標,再按表操課」。在孩子幼稚園時,楊文麗老師利用晚上一小段時間開始訓練孩子表單管理,提示孩子當晚要做的大方向,和孩子討論,讓他們決定順序、完成時間,列成「時間表」,然後再自我檢核結果。 另外還有「生活清單」,譬如希望孩子做到「自己摺棉被」、「為他人服務」或「物歸原處」等習慣,以此為目標,設定當週或當月檢核一次,以實際表現給予孩子肯定或合理的獎勵。例如:孩子完成表單目標後,週末可看喜歡的影片。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也逐漸可獨立規劃更長的時間,例如半天、一天、一週等完成事項。 方法2 不要只是緊迫盯人 家長要給予高品質陪伴 高品質的陪伴不論在寫功課或生活作息上都很重要,舉凡孩子寫作業拖拉、賴皮、哭鬧等問題,唯有家長耐心、用心找到「行為背後的需求」,才能找到切入點,與孩子真正進入有效的互動,而不是像本文初的志豪與媽媽一樣,進行負面、無效的惡性循環。 劉明麗老師提醒家長「行為會說話」,陪伴時觀察孩子異常行為背後的動機,像困難點在哪裡?孩子是否想逃避什麼?像前面的案例,也許志豪不是故意拖拉,而是不理解數學,建議媽媽回頭檢視孩子在哪個環節難以理解,也許是國文程度太差,看不懂題意,或是不熟九九乘法,以致難以完成除法,先找出問題,再和老師討論怎麼協助孩子。…… 感謝明湖國小老師劉明麗、張老師基金會諮商心理師楊文麗審稿 延伸閱讀:孩子看電視時,家長可留意什麼?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105年4月號實體版或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更多健康訊息,請見大家健康雜誌部落格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