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倫為兒少寫故事不在追求完美無缺的烏托邦,她筆下人物必有真實社會的投影。
以兒童為中心,為幸福定義
文/幸佳慧(兒童文學評論家)
林格倫夫家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群島上有一間小房子,小島遂成林格倫夏日的去處。在她出版《長襪皮皮》系列故事而成為瑞典全民,甚至全歐洲人的偶像後,她為了避開眾多媒體與讀者的追尋,經常赴小島尋幽覓靜,許多作品也在此應運而生,其中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海鷗島的夏天》正是以此背景,設想一家人從城市去小島度假的故事。
因此,「海鷗島」的虛構故事與林格倫的真實生活之間,有著兩相呼應的訊息,那也是林格倫一直在她眾多作品裡試圖傳達的:回到簡樸環境去找尋生活最沉靜的價值與純美。
林格倫的寫作生涯自始至終秉持「讚頌兒童與少年的特質與能力」的原則,她筆下的成人角色因而安分於配角戲分,作風不強勢還時有缺陷。在《海鷗島的夏天》中,梅爾克森家唯一的家長梅爾可雖然是個樂觀幽默的作家,卻也是做事衝動又柔弱善感的父親。
因為這樣,大女兒玫琳不只得當起三個弟弟的小媽媽,也得緊看著孩子氣的爸爸,免得他好強多事老傷了自己,或者為了小事哭斷腸。在弟弟們心中,玫琳照料四張嗷嗷待哺的嘴,能幹可靠、善體人意還美麗溫柔,她的地位無可取代,其中,年紀最小的沛樂「擔心愛慕者眾多的玫琳,即將成年結婚離他們而去」的隱憂貫穿故事,也牽動讀者的情緒。沛樂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特質,使他一直嚮往有自己的專屬寵物,因無法如願,他甚且將在度假小屋築巢的大黃蜂當成是他的寵物,分享食物給牠們。
也因為這種視萬物為善又柔軟的個性,讓故事的靈魂人物:一個外表像「一根塞飽飽的臘腸,圓滾滾、胖嘟嘟」的七歲女孩修芬,視同年齡的沛樂為好友。修芬一角,就像「長襪皮皮」、「艾米爾」、「瑪蒂」、「隆妮雅」等角色,是具現林格倫心中「強大兒童」的縮影。
修芬,是個直率固執、大膽無畏、野性霸氣的鬼靈精,天空總為她發亮,點子多、麻煩也多,卻趣味橫生,她渾然天成的魅力足以收買每個人。她不但幫忙實現沛樂想擁有寵物的願望、修理了目中無人的掠奪者,她膽大的自信與沛樂遲疑的怯懦兩相互補,成為解除一家人危機的英雄搭檔。
林格倫特別讓玫琳在書中以日記的第一人稱,代替她用極高級的修辭肯定了修芬。可以說,玫琳或許是傳統定義下從兒童過渡為成人的完美典範,有這樣的人,讓社會安心。但使人眼睛發亮、心靈跳動的,卻是修芬。真正讓人期待的,是看見保持高度童真的人的未來。
林格倫為兒少寫故事不在追求完美無缺的烏托邦,她筆下人物必有真實社會的投影——失親、病痛、離別,有些甚至藏著深沉黑暗,但每個故事卻有它自成一格的「幸福」勾勒。那是回到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動:如何避開惡之誘惑?如何理解與接納別人?如何回應他人善意?如何互助解決問題?如何在生活中創造喜樂?
當然,故事裡不只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互動也同等重要。閱讀林格倫的故事,回到那些簡樸的村落與人物,或許是一種懷舊,但從那裡我們會發現時代推移的代價,是我們失落的這份自身與他者萬物的親密關係,因而重新知覺了幸福的所在。
心生嚮往時,是因為幸福因子已在我們心底產生微妙變化了。(《海鷗島的夏天》導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