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自己吃的菜自己種 全球城市農場熱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5/27 第38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照過來 耕耘可食地景 打造田園城市
•臺北短波 自己吃的菜自己種 全球城市農場熱
耕耘可食地景 打造田園城市
文/杜韻如 圖/建國中學、辛&
▲北投區行政中心以親手製作的栽植木箱,使園圃空間有了木頭的溫度。(圖/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提供)
你能想像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也能過著與自然為伍、綠意盎然的田園生活嗎?其實在我們的居住生活周圍,像是自家庭院、陽台、頂樓、街巷角落、荒廢空屋、停車場、人行道邊緣、分隔島、公園、學校等,都能夠充分運用,打造成一個個「可以吃的地景」。

台北市政府推動田園城市不遺餘力,透過公共空間來種植蔬菜水果,既能達到都市綠化的目的,藉由農作活動,也能增加居民間的互動,更是教導下一代認識自然環境、土地與食物關係的最佳綠色教育示範。

小田園計畫 農作納入生活課程

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動的小田園計畫,利用校園空間設置菜圃,讓學生可以實際學習與體驗農作物耕種、照顧及採收過程,等到蔬果植物收成時,還可以為營養午餐加菜,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現採現吃,不但新鮮美味,也能從中獲得成就與滿足感。

案例一:建國中學

建中的小田園計畫結合了高一家政課、高二特色課程「永續的餐桌」,探討台灣飲食與農業議題。由家政老師帶領學生採用生態工法,自力建置枕木水稻田、蔬活植栽箱與生態植栽牆,運用友善環境農法種植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同學們歷經稻穗被麻雀吃光、水稻田中大肚魚寒害死亡、菜苗一夕被大蝸牛啃完等經驗,讓大家對於農民的辛酸有了深刻體會。

學生們甚至還成立臉書粉絲團、拍攝宣導紀錄片、推動支持小農義賣活動、環保育苗瓶製作,並舉辦國小食育營隊,藉由積極的行動,喚起更多同儕對糧食議題的重視。

案例二:辛亥國小

為了讓學生利用生活課程來體驗田園之樂,辛亥國小從2012年起,由一年級的何秋堇老師開始帶領學生種植蔬菜。

雖然占地不大,但辛亥國小的開心農場種植過的蔬菜種類非常多元,師生利用落葉堆肥法,既能防止雜草叢生,落葉腐熟後還能成為養分土,成功栽種出超過30種以上的蔬果食材,除了可以自己吃,還能販售,所得經費則用來購置圖書。

香草森林是利用校園內的中庭邊坡,栽種適合文山區多雨氣候的香草植物,而中庭果園區的果樹種類豐富,部分為師生們自行嫁接或扦插,部分是由小田園計畫的經費購置種植。

案例三:育航幼兒園

育航幼兒園希望能鼓勵孩子關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在幼兒園老師的帶領下,一群可愛的小園丁,在園內的綠色走廊、香草區及蔬菜區體驗栽種採收的樂趣。而每週五的小田園活動,幼兒園孩童會到社區公園散步,拜訪社區志工及種植專家,培養對環境的覺察與感知。

屋頂示範菜園計畫 實現農夫夢

有越來越多居住在都市裡的人,開始懷抱著「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夢想,其實不用等到退休後搬到鄉下居住,這個美夢現在就能實現。

放眼望去,每棟公寓大樓的屋頂,除了用來曬棉被之外,大多數時間都是空置無用,若是將它打造為住戶共享的屋頂菜園,利用自家廚餘做堆肥,低碳環保又健康,收成後的農作物還能敦親睦鄰,一舉數得。

為了積極推動「田園城市」的理想,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從去年開始,陸續於台北市內12處公有建物設立示範屋頂菜園,其中10處開放社區認養,2處結合園藝治療概念提供社福機構使用,今年更規劃將擴大建置24處屋頂及空地公有菜園供市民認養。

案例一:文山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

為了減輕長輩長時間彎腰操作的負擔,文山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示範菜園利用架高的盆器,以便宜又移動方便的不織布美植袋種植多種香草及豆類,讓老年人也能輕鬆體驗種植之樂。

案例二:士林區德行里示範菜園

結合樸門農藝永續設計的概念,以流動線條與多層次栽植的方式來設計園圃,可提升生物多樣性,並設置了堆肥箱、棚架、社區交流活動的空間,採有機方式耕作,為保護環境盡一分心力。

案例三:北投區行政中心

志工們發揮DIY手作精神,親手製作部分的栽植木箱,使整個園圃空間有了木頭的溫度,既可增加造景美觀,木箱墊高後也不易積水破壞屋頂防水層,有利於後續維護管理。

市民農園及田園基地 體驗農家樂

由各區農會負責辦理的台北市市民農園,是由農民提供農地,讓市民親自耕種,類似農耕公園的概念,民眾可以攜家帶眷,在此活動筋骨、體驗農家生活;平常忙碌的日子,還可請農園主人代為管理,避免農作疏於照顧,就像是一個結合農業、休閒、教育功能的市民農園俱樂部。

像是位於木柵貓空的樟湖自然市民農園,園主張先生就因為非常熱愛農業,不僅將自己的農地分享給市民體驗,更與社區大學合作推動「自己種菜自己吃」課程,和民眾一起體會動手耕種的樂趣。

此外,田園城市計畫更進一步將都市中的閒置空間,在不妨礙原有土地使用的狀況下,開放成為供民眾認養的「田園基地」,用田園綠化與可食地景的概念,活化這些閒置空間,市民可以就近體驗都市農夫親手種植蔬果的快樂,深刻瞭解農業的價值,讓整座城市成為市民的開心農場。

從校園到公園,從平地到屋頂,從栽種到採收,透過田園城市計畫,打造隨處可見的可食地景,讓我們與自然重新連結,找回人跟大自然之間的親密關係。現在,不妨捲起袖子,一起體驗當個都市農夫吧!

台北市12處公有建物示範屋頂菜園

◎文山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

◎台北市恆愛發展中心

◎內湖區湖興區民活動中心

◎士林區仰德區民活動中心

◎松山區民生社區活動中心

◎中正區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客庄生活館

◎北投區行政中心

◎信義區行政中心

◎大同區行政中心

◎南港區行政中心

◎大安區行政中心

◎萬華區行政中心

台北市17處市民農園

◎北投區:北投第一市民農園、北投第五市民農園

◎士林區:日月滿市民農園、至善明哲園市民農園、風動草市民農園、士林第八市民農園、清涼地有機市民農園、一方市民農園、梅居市民農園、永福健康市民農園

◎內湖區:內湖第二市民農園

◎松山區:松山第一市民農園

◎南港區:大安第一市民農園

◎文山區:木柵第一市民農園、木柵第二市民農園、溪水旁休閒市民農園、樟湖自然市民農園

詳情可上「台北市市民農園」網站

www.tfa-cfarm.org.tw查詢。

田園銀行網路平台(farmcity. taipei)

田園銀行網路平台將所有田園城市推廣計畫中的相關資訊,進行整合串聯,包括田園基地與市民農地資料、都市田園營造諮詢、農作物栽種課程與線上教學、成果分享、田園認養申請表單及相關資料等。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五月號580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台北畫刊App》iOS版】。

【《台北畫刊App》Android版】。

 
自己吃的菜自己種 全球城市農場熱
文/陳婉箐 圖/Incredible Ed
▲首爾設定於2018年要達到農耕土地面積增加近5倍的目標。(圖/Energy Globe Foundation (EGF)提供)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4年。」因為多數蔬菜和水果都仰賴蜜蜂授粉才能存活,蜜蜂滅絕將為人類帶來浩劫,不少大城市因此陸續發起護蜂行動。

從東京銀座商店街、巴黎國民議會大廈到柏林大教堂屋頂,都歡迎蜂民進駐,挪威首都奧斯陸甚至打造全球第一條蜜蜂公路,每隔250公尺就在住家屋頂或陽台上擺放盆栽,讓城市蜜蜂有充足的食物。

美國面對蜂群銳減危機,更祭出3,400萬美元的救蜂政策。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早於2009年入主白宮後,就養起蜜蜂,還種植有機蔬果,連日本首相夫人安倍昭惠參訪後,也在官邸設置蜂巢,當起都市養蜂人。

響應全球農場熱,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上任後,便大力推動田園城市政策,於2015年成立田園城市社區園圃推廣中心,開放市民團體認養田園基地,一起耕耘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打造綠色健康的田園城市,一場用農場更新都市面貌的革命正在進行。

經各機關一年多的積極推廣,開放民眾認養的田園基地已登錄19處,校園的小田園、市民農園和公有建物屋頂等也已建立270處。

在紐約、倫敦、柏林、東京、首爾等地,皆可見民眾拿起鋤頭在水泥叢林裡務農,讓城市兼具生態與糧食永續儼然已是全球共同趨勢,台北市借他山之石,未來將持續參考國際經驗,走出屬於台北特有的都市農耕模式。

倫敦 首都種植顛覆冰冷印象

都市農業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898年英國社會改革家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的《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書,嘗試結合城市與鄉村的優點打造烏托邦。時隔一世紀後,倫敦為主辦2012年奧運,從2009年起試辦「首都種植」(Capital Growth)計畫,藉以全面綠化城市,將先知的理念發揚光大。

倫敦市政府喊出「把手弄髒吧」(Get your hands dirty)口號,鼓勵倫敦人在都市裡耕種,凡擁有5平方公尺以上的土地使用權,並召集5人以上,就可申請資金設立社區農園。儘管奧運早已落幕,這項計畫卻未終止,至今已設置超過2,500座社區農田,連倫敦地鐵荒廢已久的地道也變身溫室,種植有機蔬菜,顛覆金融之都濕冷剛硬的印象。

在北英格蘭更有一座「可以吃」的小鎮,托德摩登(Todmorden)從2008年開始推廣社區種菜,在閒置空間種植蔬菜水果,並設計出一條可以讓人免費取用的綠色路線,不但美化市容,更晉升為英國少數自給自足農產品的城市,還帶來絡繹不絕的蔬食觀光客,讓原先沒落的小鎮重新繁榮起來。

柏林 城市綠洲活化社區

在歐洲各國中,都市農業最興盛的首推德國,早在1919年即制定《市民農園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受空襲的德國人就靠著市民農園免除饑餓,現今已轉向農耕體驗與休閒的經營方向。台北市便是參考德國經驗,於1990年在北投設立第一處市民農園,開創台灣都市農業新型態。

柏林圍牆倒塌後,附近曾有一處廣大廢墟,2009年夏天,非營利組織「綠色游牧」(Nomadic Green)啟動了一場實驗,將荒地變成都市農場「公主花園」(Prinzessinnengarten),在這個開放空間裡,任何人都可來耕種,眾志成城下,每年生產約500種蔬菜與水果,宛如城市中的綠洲。

除了菜園之外,公主花園裡還有跳蚤市場、養蜂教室、活動中心等,當然也有餐廳,販賣的沙拉與香草茶都是從花園裡現採現吃。今日,公主花園已成為市民最愛的休閒去處,為貧窮老舊的社區注入新活力,其他社區起而仿效,全德目前約有150座都市農園參考公主花園的模式營運。

紐約 全球最大屋頂農場

寸土寸金的世界之都紐約,在人口最多的布魯克林區,隱藏著全球規模最大的屋頂農場─布魯克林農莊(Brooklyn Grange)。2010年,幾位年輕人突發奇想,在一棟近百年屋齡的倉庫屋頂嘗試耕作,他們從賓州移植土壤,回收廢棄木屑及廚餘製成有機堆肥,生產有機蔬果, 2012年接續打造第二座屋頂農場,目前2座農場共占地2.5英畝,每年生產超過5萬磅的有機蔬果。

不僅如此,布魯克林農莊還是紐約最大的養蜂場,同時飼養蛋雞,以複合養殖模式追求生態平衡。農場生產約40種農作物,並提供多元服務,開放遊客參觀。影響所及,紐約客紛紛將屋頂、空地、校園空間、公共花園等轉化為良田,目前約有700多座都市農園,為摩天大樓聳立的紐約形塑出另類風景。

東京 銀座養蜂帶動商機

不只歐美流行屋頂種菜與養蜂,亞洲國家也善盡地球公民責任。2006年日本非營利組織「銀座蜜蜂計畫」發起在全亞洲最貴地段的銀座商店街屋頂養蜂,方便蜂群到附近的日比谷公園、皇宮採蜜。

如今,銀座蜜蜂計畫每年生產可觀的蜂蜜,在商圈店家巧思設計下,成為採蜜期間限定販售的人氣商品,社區也因此有了共同話題,情感更緊密。而蜜蜂為銀座帶來的不只是商機,辛勤的採蜜活動使植物得以授粉,讓久未結果的樹木重燃生機,鳥類、甲蟲、蝴蝶也因而聚集,生態環境重新展現豐富樣貌。

而日本人力資源公司PASONA則在屋頂農園、蜂場之外,發展另一種不可能—將農場引入辦公室內。這個被稱作「都市農場」的PASONA東京總部辦公大樓,將其中3,995平方公尺的空間作為農業使用,種植有水稻、番茄、茄子、青椒等超過2百種植物蔬果,當然,這些全數做為員工食堂的食材來源。無論是電梯前廳、走廊、會客區或餐廳等,隨處都可感受到花草與蔬果的存在,人與自然共生的概念,在此處展現最好的示範。

首爾 小島變身都市農園

韓國首爾則在公部門與非政府組織「首爾綠色信託基金會(Seoul Green Trust)」推動下,近年在城市綠化方面有顯著成果。2015年官方推出「首爾都市農耕政策2.0版」,設定2018年要將農耕土地面積增加近5倍,達到420公頃的目標,希望讓市民只要步行10分鐘,就能到園圃體驗農家樂。

最具指標性的案例是漢江鷺德島(Nodeul seom),將原本打算興建歌劇院的用地,轉型為都市農園,並成立展售中心供寄賣蔬果,島上還設有圓頂網室、養蜂區、堆肥區、溫室與種子儲藏空間等,鼓勵市民參與耕種。

【完整內容請見《台北畫刊》五月號580期】。

手機、平板請下載

【《台北畫刊App》iOS版】。

【《台北畫刊App》Android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