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接連發生兩件重大保育和保存新聞,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一件是綠島的保育明星「龍王鯛」,被不肖民宿業者捕殺支解;另一件是台北車站附近的三井倉庫,被市府決議「暫時移置」。兩起看似不相關事件背後,有一個共同的質問:我們對待自己土地的生態保存和文化保存,究竟重視到什麼程度?
捕殺獵食保育動物,是魯莽粗暴和違法的行為,重點不在那條魚值多少錢,而是那條魚的存在,代表著我們的海洋環境,這些珍貴稀少的生物和我們共存,我們有責任盡一切可能保護其繁衍。
在台灣,這個觀念已經進入人心,因此綠島捕殺龍王鯛凶手遭到一片韃伐,並將遭受法律制裁。
隨著社會進步,在都市發展中,歷史保存的觀念也逐漸受到重視。然而,因柯市府「北門周邊廣場改造計畫」,要移置三井倉庫;就歷史建築保存的核心精神,「移置」等同於切斷歷史建築與歷史場景的血脈,如同殺害。
三井倉庫矗立在台北車站周邊超過百年,不知有多少人在進出台北公路局班車或公車上,見過她的古老風采。歷史建築,除了和保育動物一樣「珍貴又稀少」之外,從義大利建築師阿爾多羅西的觀點,歷史建築是城市中的「永恆性元素」,是標示一個城市在經過歷史,經過戰火、災難、變遷和發展之後,還能辨識出過去的重要時空指標,是城市給人永恆感的精神所在。
市府計畫報告書提到,「三井株式會社舊倉庫侷限了道路的轉變弧度,應以國家級的北門為主要考量」,又提到「歷史建築三井倉庫移位為考量交通動線之下,不得已作法」。顯然,三井能否原址保存的關鍵,不在於歷史價值不強,而是市府在北門周邊的道路規畫,是否具有長遠的城市建設格局,與深度的文化建設決心。
在歐洲城市,不乏為了留下歷史建築,讓車輛繞道,或是迂迴慢行的作法,只要設定車輛慢行區,路型的彈性就會更高。一個真正重視文化和歷史的城市,應該視歷史建築為環境中的常數,不是變數,車道才是變數,是可以調整的;在台灣我們老是看見車道是常數,歷史建築是變數,必須遷移!
台灣城市要談人本,一個難以突破的困境,就是交通專業長年的車本觀念。美國都市學者Fred Kent有句名言:「若是你們為了車輛與交通來規畫城市,就會得到車輛與交通;若是為了人與場所來規畫城市,就會得到人與場所。」
台北車站作為首都城市大眾運輸核心,有大量行人流量,北車周遭道路的汽機車交通,必須有逐步減量的思維和作法,讓車站周邊環境邁向人本。
現地留下三井倉庫,才能展現台灣城市轉型升級,改變以往一再因為交通建設,拆老屋、移老樹的舊思維;台灣必須認知:城市因為發展而變大,只會因為留下歷史文化而偉大。台北市府究竟是為了什麼來規畫城市,是車?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