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東森張憶芬的文章在媒體圈掀起了一陣論戰。 張憶芬提出了三大新媒體思維: 1.投入所有資源發展行動裝置 2.重視使用者行為與數據分析 3.全力發展影音 有人攻擊張憶芬的作法只為了討好流量,東森粉絲頁充斥著許多芝麻蒜皮的影音,甚至有些是照抄網路影音網站而來。 但也有人為張憶芬辯護,認為張憶芬的確帶來了海量的點閱,而媒體如果不能自立更生,談何媒體自主。 兩派人馬都各自有道理,Qsearch無意作價值判斷,但,引起Qsearch好奇的是,東森的戰略真的成功了嗎?而如果東森的確成功帶來流量,這些流量是有價值的嗎? 以下,Qsearch將針對東森在FB的經營策略與成果,做簡單的分析。 文章將會分成三個部分進行: 一、東森的流量真的很高嗎? 二、如果流量高的話,真的是影片帶來的嗎? 三、這些高流量帶來的人,互動率真的高嗎? 一、東森的流量真的很高嗎? 首先,由於東森的戰略是將觀眾留在粉絲頁上,並不是導流到網站,所以Similarweb等流量觀測網站並無法計算出東森粉絲頁的觀看人數多寡。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決定用按讚量來當作流量指標。雖然不能夠完全精準計算,但是仍可以看出有多少人在東森的粉絲頁上活動。 我們將蒐集的十三個媒體(註一)三月的不重複按讚人數,算出排名。我們姑且可以將之稱為「市讚排行」,這代表的是各個媒體在社群受眾上,所佔的比重 由於屬性不同,我們簡單分為三類。 •紅色長條,代表的是電視新聞為主的媒體。 •藍色長條,代表的是以日報媒體為主的媒體。 •黃色長條,代表的是以周刊雜誌為主的媒體。 可以明顯地看到,東森在不重複瀏覽人次上,的確遠遠高於其他同業,甚至和百家匯集的Yahoo、媒體霸主的蘋果相比,也遠遠超過,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東森的流量戰略的確是成功的。 二、如果流量高的話,真的是影片帶來的嗎? 由於我們也無法確切得知東森每一篇的貼文帶來多少流量,所以我們將改用Engagement Score來推估流量。Engagement Score的計算方式和FB所給出的貼文曝光公式相同,換言之,Engagement Score越高,就會被越多人看見。公式是(Like+Comment)0.1+ Share10。 我們擷取出東森三月的前十名Engagement Score的貼文。的確,前十名都是影音新聞,所以我們可以推論,東森的影音貼文戰略的確是很有效果。 三、社群曝光量高,互動真的高嗎? 若我們再細究下去,這些進來的流量,他們到底互動如何?進來的流量是不是都是沒有經濟效益的殭屍流量? ...ReadMore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