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成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和看法;在工作中,有的人視達到目標為成功,有的人則是看重過程所帶給人的感受,這其中,情感的投入是很重要的一環。我有一個在日本料理店擔任廚師的朋友,每回去他那裡用餐,這位師傅總會跟我說:我是用感情在做料理給你吃!這句看似玩笑之話的背後,事實上蘊含著深意,值得細細咀嚼。
多年來,在演出、教學和行政管理的崗位上,我參與過各類大小活動的籌辦工作,無論是上百人的團隊調度,或是小班制的課程進行,對我來說,要能獲得成功,感動往往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對從事藝術相關工作者來說,感動的能力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培養,同時也是擁抱幸福的途徑。
感動,源自一份想把事情做好的初心—由於發自心底的喜愛,自然就想把事情做好。一方面,當遭遇困難或挫折時,若能及時回想初衷,比較不容易興起放棄的念頭。另一方面,保有初心之人往往會不斷地進步,因為他們時時省察到自己的不足,而隨之而生的危機意識,則促使他們持續自我要求,學習不給自己留後路。這份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的內在態度,使他們能夠在所屬的工作領域中努力不懈,展現出歷久彌新的價值。
常聽人家說,要先能夠感動自己,才有辦法感動別人,此言不假。不過,單靠將自己沉浸在感性的情境中,他人並不一定能夠與之感同身受。也就是說,如何讓自身的情感轉化為可傳遞至他人心中的感動,是一項需要經過培養和訓練的能力,必須對人性、心理以及情感表達的方式等面向,有更深一層的理解才行。
此外,人心體驗極其微妙而細膩的變化,常令人有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之感。對做料理的師傅來說,調味配方的差異或是火候的拿捏,可能就是決定一位廚師廚藝功力的關鍵。對作曲家來說,精彩的創作看似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靈光乍現,但實際上卻可能是透過辛勤自律的嘗試,以精準的鋪陳與縝密的醞釀而得。對主持人或領導、管理者而言,順暢的標準作業程序,的確是團隊強大效率和執行力的展現,然而,從「專業」到「非常專業」,其中的關鍵恐怕就在於,團隊的成員是否也能夠享受其中,保有想要別出心裁的初心,以使每次任務不至於淪為一成不變的例行公事。
雖然只是細微的差異,但功力的深厚與否,此處卻是高下立判的。
在這個講求「感性行銷」的時代,許多行業紛紛嘗試透過說一個好故事,來建構品牌的生命力,引導人們的情感和認同;因此,「講道理不如說故事」,成了毫無疑問的努力目標。然而,當大家都開始講起故事的時候,值得作為補充說明的是,「說故事的背後仍要有道理」!所謂道理,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一種對於核心價值追本溯源的探問。沒有中心思想,再多華麗炫目的情節,也只是技巧高明的操弄,無法構成引人入勝、感動人心的故事。
是以,我們需要不斷回溯感動自身的初心,同時思考這份感動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為何。而後,透過持續的努力,我們才有機會和能力,將這份感動與更多的人分享。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