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看!這詩佛一百八十生相


【大家健康悅讀電子報】提供健康資訊、親子教育及有趣的兩性話題,讓你幸福養生,健康、樂活每一天!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6/05/26 第35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雜誌文摘 看!這詩佛一百八十生相
專題企劃 夏目漱石吃過的和沒吃過的羊羹
高雄款 KH Style 港都養大的龐克怪咖 巨大的轟鳴
 
 
 
看!這詩佛一百八十生相
陳建男/採訪撰文.小路/攝影
唐捐的詩猶如七十二變,擁有層出不窮的創意,甫出版的文集《世界病時我亦病》不僅是散文的變化,書中所提及的詩學觀亦如金針度人,演示創作之道。對於詩與散文,他自有一套理路,並逐步在實踐一條重新定義過的「詩化」之路,且聽他娓娓道來。

Q:在〈變麒麟為野狗〉中您提到:「基本上,我的詩即是在進行『變神聖為妖孽』的行動,無論主題、結構、語言,莫不如此。」在新的文集似乎也可看見此一以貫之的信念,然而您也說:「詩文自古為雙璧,各有所司」,您對於此二種文類的看法如何?在創作時是否在題材上有所區別?

A:我持續閱讀古代文學,對文言文寫成的詩文保持很高的興趣,發現其中自有轉化為現代性的潛力。可以這樣說,我是基於對近現代文學的興趣去讀古代文學,基於開拓當代文學的企圖而不肯以當代文學自限,或許這是有點怪異的路線吧。

魯迅是文言中國與白話中國的中介,他幫我們處理過兩大系統的銜接問題,這很不容易。因為深深沈浸在文言中,又懂得現代,所以他的白話有一種別人到不了的質地,充滿曲折變化與層次縱深。如果對當代風格不滿足,想要另謀出路,這是一個方法。比方說我自稱是楊派的,從中所獲是何其多,但又想要有所超出或反省。只好遠交近攻,引進早期大師來與當代宗師對話,使他們相互碰撞。

我的散文最初大致是學余光中、楊牧,練出一種詩化散文。後來算是熟讀魯迅、周作人的全集,筆路有些改變。以上幾家都善於鎔鑄古典於現代,調配舊漢語與新漢語,只是方法不一樣。我也希望這樣做,而且更樂意引進當代一些卑瑣的惡趣味。「變蠅人」的畫面:一個人類和一隻不小心闖進來的蒼蠅,在神奇的機器裡攪拌成一體,特別能夠感動我。

關於詩文的互融關係,林燿德用的詞似乎是「媾合」,我避免這樣用。我近來相信,詩與文的融合比較像是變蠅人,不是「性」的,而是「基因工程」的。媾合是古典生物意象,但我更著迷於後身體的概念。如果說媾合是要生產出一種「像」什麼的產物,後身體科技則是要變成「不像」的東西。

另外,我也蠻強調「詩文雙璧」這概念的,以前非韻文的都稱可稱為文,包含志怪文、傳奇文、筆記文。文是自由伸縮、鋪展,具有敘述性、議論性,又不受格律侷限。詩則更為集中、凝聚,具有很強的律動感,以及直接碰撞的、感發的力量。文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是詩做不到的,反之亦然,所以說是「各有所司」。

散文與詩中間就像有很多小水閥,可以打開互通,錢鍾書說陶淵明「通文於詩」,在詩中放入虛字,如在說話。我想用一種不同於口語詩的「前詩語」,將這種當代話語放入詩中,來擾動詩的穩定系統。

Q:承上,在您的詩集與散文集有時可見到題目一樣或相似之作,如早期的〈有人被家門吐出〉,近年如《金臂勾》中的〈七傷拳〉到《世界病時我亦病》中的〈七傷拳論〉,在創作時是有意為之或有何想法?

A:有的題材在感發的瞬間就知道是詩是文,有的題材是詩文皆宜。既然詩與文不同,寫出來應該要有不同的感應或特點。詩文同題,結果有很多種。有人太過珍惜一個可貴的題材,用了再用,寫出來的感覺卻差不多。詩裡的小序和後記不好寫,寫得有味即是小散文,那是另一種情況。此外,有人寫的雖然題目不同,但詩文裡意思差不多,那反而是另一種自我重複了。比如我以前寫過〈暗中〉的詩與散文,題材與內容都不一樣。假如我有一百八十招的話,這應該只是很次要的一招吧。

或許講講自己近來偏愛的招式:首先還是「變麒麟為野狗」,仔細想來,本質還是麒麟,只是化裝成野狗的樣子。但如果擴大解釋,麒麟就是古代基因突變或中了魔咒的「後動物」,有種綜合性、不實際性。第二招還是稱為「遠交近攻」吧,所謂「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重點在於別人「不彈」,我卻感到得意。沒什麼人用文言文寫散文,我試著做,這條路或許有些阻礙讀者,但小阻礙後,我希望給出一些額外的東西。散文其實很注重文字本身的層次變化,產生曲折的美感。比如投球時,有慢速球,才能彰顯快速球的強,有文言文的對照,白話文就會更強一點。所以我目的是要製造很強的白話文,偶爾丟出幾顆速差很大的球。我有時喜歡模仿靠北清大的白爛語言,那種語言是很低的,然後我再透過別的手段,把內涵或格調拉高,以產生落差。第三招是「動態的詩化」,在漢語古典散文中原本即有很強的詩化傳統,詩的含納性要廣,鄉野俚俗是詩,異國情調也是詩。如錢穆談韓愈以詩為文是一種「擴充」,我的作法也是如此。若有人問我:「你現在寫的是不是『詩化散文』?」跟《大規模的沈默》比起來,我會回答不是;但放寬來講,我會說是的,這是一種新的詩化散文,但不被狹義的詩所限制。《大規模的沈默》被一種特殊的、狹義的詩所限定,所以很純;我現在寫得很雜,篇與篇之間「體」的變化就很大,可以讓所謂詩化去到更遠的地方,這當然是立基於我經過《現漢詩的魔怪書寫》和《金臂勾》,逐漸發展出來的動態詩意觀。

Q:臉書此社群軟體作為媒介,是否影響您的書寫?

A:臉書有點像是回復到活生生的說話狀態,說的當下就有回應,有臨場感。以前的創作如在中央廚房慢慢做,現今在臉書上的書寫猶如鐵板燒,或更過分一點,現殺現煮,具表演性。再打個比方,面對攝影機吞劍跟直接面對觀眾表演吞劍是不同的。攝影機拍完之後還要經過剪裁、過濾,那意義與聲音,總是延遲的。就像你要投稿,會先篩選,而臉書更接近於即席口占,寫完後還可以根據別人的回應,隨時修改。我特喜歡臉書的修改功能,我迷戀於直接在看板上打字的感覺(而不是先寫好底稿再貼),文言也好,新詩也好。我不斷啟動「編輯貼文」的功能,有時改修辭,改感覺,哪怕只是一個標點符號。從前的寫作有種內在機制會篩選掉雜質,但臉書夠雜夠廢夠野,我就更能留下雜質。我很珍惜這種偶發性。

Q:在〈跋〉中您提及:「世有一種小文,殘簡斷帛,各自為政,雜言碎語,恍若天殘。但數十片連綴起來,題曰某某篇,居然可讀。」這類小文之外,您是否有寫成較長篇幅的打算?或是寫作過程中有無遇到什麼困難?

A:我希望重構一種「小文傳統」,不限於晚明小品,因為那會讓人聯想到特定的美學品質。小文傳統不只是短篇文章,還有殘叢小語、詩話、語錄、讀書札記等等,類型很多,這些都是寫文章時不同層次的資源。如《搜神記》有些讀來真像廢文,令人覺得意義未完。又如《莊子》許多篇的結構往往不是很嚴密,彷彿由許多段落糾合在一起。以〈養生主〉來說,有連貫性,也有斷裂性,如十多則臉書文連在一起。即便是「大散文」,內部也有坎陷或跳躍,如《史記》以人物為核心,把零碎的記述或傳說串連起來。小文傳統看起來都是舊東西,但它不全然是仿古,因為單純仿古的寫手是沒希望的。我們的小文還要像波特萊爾的散文詩,能夠回應現代生活與當下情境。

我習慣於辯證,古╱今、新╱舊、長╱短、雅╱俗、可╱否的辯證。所以也就領悟到,要寫好長文就要有寫小文的能耐或準備。因為小文才會隨機靈動,各部分自成生命,禁得起細看。楊牧《年輪》、《疑神》就像是小文堆起來的長文,再往前看,《聊齋志異》雖是小文,合起來看也像是一種《紅樓夢》,有抒情、感憤,有學問、幻想,有故事、人物。其實我是先讀《閱微草堂筆記》,此書內容很雜,有古典文獻學、神祕學、地理學、詩學等等,可能還有一點小學。這類書籍小中見大,可能性無限。我想追蹤這種精神,寫一本不知該名為小文或大文的書。心神算是蓄滿了,但我渴望能夠擁有半年以上幽靜的時光。

Q:這本文集也可說是一部「詩話」,書中闡述您對創作與閱讀的看法,有些部分,或可與《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相互參照。近來您與黃錦樹討論散文之體,並發表〈「散」與「文」的辯證:「說話」與現代中國的散文美學〉。對未來的散文創作,無論是自己或新世代,有何期許或建議?

A:新生代有新生代的優勢,他們創作,很自然就會帶進自己的血肉、情感與思想,所以我常常觀注廣義的「台灣性」或是「新台客」精神。台灣的年輕人與其他華語地區的年輕人就展現出不同的關懷與情調,這些都集中體現於語言。所以當代台灣散文中有很多氛圍是其他華文地區所沒有的,因為我們有此地當代特有的價值與感受。我在參與當代的創造,當代也在形塑著我,既要順從也要抵抗。我有我的風格,但我的風格也來自當代給我的啟迪,包含許多年輕人的血氣與聲音。

作家要經過演變才會有成長,有人演變週期較長,經過這樣的演變,涵容量與密度都會不同,就像有人是四果冰,有人是八寶冰,有人是清冰,裡頭的料不同。我自認為有不變的因素,但根據個別的狀況,變是需要的。所謂大破大立,有時要「大破別人,大立自己」,不同的時期破不同的別人,我不太與昨天的自己作戰。我是聯合昨天的自己來打今天的敵人,再聯合明天的我與過去的別人來打未來的敵人。即便是開玩笑,我都認為《無血的大戮》的戰鬥魂還會回來,《金臂勾》就是這種升級或化開。但我以前太急躁,要求每一本都要變,現在倒覺得,《金臂勾》寫完,再寫個《銀臂勾》、《銅臂勾》又有何妨。變也可以自然而然,很多時候,變是一種排列組合的問題,不是變與不變那麼嚴重。假如真有一百八十招,這次專用幾招,下次重組另幾招,這樣而已。

陳建男

一九八○年生,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古典詩詞,喜愛閱讀現代文學,穿梭古今之間。曾與甘炤文合編《台灣七年級散文金典》。

 
夏目漱石吃過的和沒吃過的羊羹
朱宥勳/文
夏目漱石酷嗜羊羹,這是許多讀者都已經知道的軼事。從他的作品來看,至少有兩處透露了他的愛好。一是在《我是貓》當中,貓的「主人」雖患胃病,還是卯起來吃著朋友帶來的名店「藤村」的羊羹。二是在《草枕》當中,正在進行「非人情」之旅,追求日本式意趣的畫家,跟最能與畫家心意相通的奇妙女子那美談話的場景中,小說家大段描寫了一種「盛在青瓷皿中的藍色熬煉羊羹」,大力讚揚了羊羹之美。作為對照,他還批評了一下西方的甜點,認為西方的甜點美感不足:奶油過於厚重、果凍卻過於缺乏重量感,蛋糕就「更不像話」了。同樣在《草枕》中,畫家賞玩端溪硯上的紋路時,也提到「宛如將扁豆遷入紫色羊羹中所能透視到的深度」,可見敘事者將羊羹之美放在什麼地位。

一般來說,我們不應該隨便把小說中角色的喜好,當成是小說家本人的喜好。不過同一個元素多次出現,大概也不會是沒有理由的。而根據中國學者吳真的引述,夏目漱石之愛吃羊羹,是有他妻子的回憶「認證」的。

有趣的是,夏目漱石似乎特別喜歡寫藍紫色的羊羹。當代當然有藍色的羊羹,比如名店「七條甘春堂」就有一款顏色非常夢幻的「天ソ川」。但如果去查他最常提到的「藤村」,就會發現店內最有名的一款羊羹,顏色比較接近深紫色與墨綠色的混合體,這款歷史悠久的點心正是因其「色如藤之濃紫,又如菖蒲之紫」而得名的。這跟我們現代人對「藍紫」的感覺或許有些落差,但技術背景不同的年代,人對顏色的理解本來就是會變動的,特別像是「藍」這種自然界比較稀少的顏色,有所落差並非不能想像。根據我的甜點師太太陳書書的推測,那種「紫藤」的效果,很可能是紅豆經過特殊烹煮之後的效果。

但是,投身於法式甜點的陳書書,對於夏目之褒羊羹而貶西點,當然是有一點不滿意的。所以如果還有機會與夏目漱石一晤,在他喜愛的「藤村」、「虎屋」之外,陳書書會強力推薦他一定要試試看「wagashi asobi 」的羊羹。這家店致力於翻新和菓子的風貌,出了好幾款有別於傳統的典雅繁複風格,線條簡練、現代感十足的乾菓子。最驚人的當然就是它的羊羹了。「wagashi asobi」在羊羹的本體內遷入了無花果、核桃等果乾,並且也加入了酒。如此洋派十足的搭配方式,據說是出自老闆的朋友,希望他研發出一款「可以搭配法國麵包的羊羹」。

陳書書吃了的感想「令人髮指」:「配著長棍麵包的烘烤香氣,與淡淡的發酵酸甜味一起吃,果乾羊羹真的提升了一個層次。真讓人想問問老闆朋友的腦袋到底怎麼了,有這麼奇葩的想法造福眾生。」

夏目前輩,不要這麼討厭西點嘛。有時候和洋混合,是可以跑出很驚人的東西的。

朱宥勳

一九八八年生,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新生代台灣小說家。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全國學生文學獎與台積電青年文學獎等。著有小說《誤遞》、《堊觀》、《暗影》,評論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並為電子書評雜誌《秘密讀者》創辦人之一。長程目標是在一家以文學為主題的甜點店裡面舉辦各種文學活動。

 
港都養大的龐克怪咖 巨大的轟鳴
文/王聰霖
又有豬排、又有青蛙、又有童話、又有古詩詞......光是看歌名,你或許會覺得巨大的轟鳴八成有點怪又有點噁,但是聽了他們的音樂、認識了他們的人,你立刻就會明白,他們就是幾個直率熱情的高雄孩子,想用他們引以自豪的現場演出帶給台灣搖滾一點新鮮的溫度 【…閱讀全文】
 
 
進擊的全民寫程式!你今天coding了嗎?
2013年成立的美國公益組織Code.org發起了「一小時玩程式」運動,熱烈響應的企業包括微軟、臉書、亞馬遜、Google等國際知名公司。主辦單位表示,任何人只要有心,無需經驗,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參與。

你喜歡日本嗎?這本書讓你變文青旅人
從大事件、小知識、大河劇來讀日本史,最好懂──卑彌呼與邪馬台國真的存在?明治維新之後為何走向軍國主義?古都京都有多少拜表性的文化財?「北海道」何時才出現?另類解讀大河劇主角。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版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