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桃園航空城計畫成敗關鍵之一的「陸客中轉」議題,曾因去年底陸方願意考慮而露出曙光;然而,近日又傳出陸方旅行業者認為來台中轉缺乏誘因而質疑其可行性。對此一關涉航空城成敗的重要方案,政府務須克服困難、全力爭取;若躊躇不前、畏首畏尾,將不戰先敗。陸客來台中轉的議題,早在20年前「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中就提出了構想:台灣可在兩岸直航下,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爭取大陸民眾利用台灣無遠弗屆的國際航線,進行長途旅程中轉。這將可為國際航機帶來更多旅客運量、為機場帶來可觀購物消費商機,旅客和航線的相互加乘效果將產生更多新航線,讓台灣成為需要密集航線配合的企業最優良投資地點。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雖因李前總統1996年宣布「戒急用忍」下戛然而止,但在2008年兩岸直航後,此一構想的可行性已大幅增加。雖然台灣有識之士不斷在各種場合要求大陸,接受這嘉惠兩岸的「陸客中轉」,但對岸總是以護照及簽證等「技術性」困難來加以婉拒,使這個構想遲遲無法獲得突破性的進展。
其實,桃園機場早在1996年時,就已經是菲律賓人民的重要中轉機場;當年桃園機場有1,561萬名國際旅客,其中轉機旅客為203萬名,比率為13%。近年來,由於開放陸客來台,加上台灣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旅遊吸引力提升,桃園機場的旅客快速增加,從2000年的1,868萬人提高到2013年的3,070萬人;國際機場協會(ACI)的機場國際旅客排名,桃園機場也提升到了全球12名,領先美國甘迺迪機場和日本成田機場。然而,在桃園轉機的過境旅客卻停滯不前,到2013年還停留在209萬人,不如2004年的高峰236萬人。其原因可能有幾項,包括周邊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自行開通更多的遠程航線,星、港、韓也都看上「轉機商機」,大力吸引轉機旅客而造成強烈競爭,但更重要的,應是大陸的長程旅客無法在台中轉,因而改在周邊其他競爭機場轉機,影響桃園機場的成長。
根據媒體報導,去年由中國大陸赴美的旅客182萬人次中,約有六成是透過香港、首爾及東京等地中轉的;若陸方允許由台灣中轉,民航局估計台灣每年至少可以增加100萬人次轉機旅客,不僅獲得不少商機,且大幅提升桃園機場的國際地位。事實上,由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已達相當程度,未來需要國際長程旅行的旅客將愈來愈多,100萬人次還只是保守的估計。去年底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會議(APEC)期間,陸委會和國台辦已達成共識,將「陸客中轉」的議題授權海基、海協兩會處理,而雙方也已經展開諮商作業。
然而,媒體近日報導,由於目前陸客到台需要「兩證一簽」(陸方核發的來台證、我方核發的入台證,以及陸方核發的旅遊簽),既麻煩又增加成本;但基於國安考量,台灣卻無法開放中轉陸客「入境」,只能讓陸客在機場範圍內活動、消費,這將讓陸客中轉失去誘因,轉而到其他競爭機場中轉。
有關部門應設法突破困難,全力促成。政府已決定將「自由經濟示範區」中,無爭議的部分條文分離、先行通過,航空城的建設其實可以儘速開始,讓陸客在「未入境」的狀態下進行消費和活動,且既然未入境,所謂「兩證一簽」的規範可以簡化到和東京、首爾一樣;頂多是在初期增加某些配套即可。而且,我方享有語言及文化優勢,競爭力必然大於臨近國家。另外,日、韓和我國飛往美國的城市重點可能不同,應有市場區隔的狀況,假以時日,若未發生顯著國安問題,再謹慎考慮中轉陸客開放入境。
總之,「陸客中轉」是我國多年來爭取的兩岸交流重點,務必克服萬難「先求有、再求好」,以為台灣經濟注入新的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