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坐在我的墓旁等待,百年。一定,能前來與你相見。──夏目漱石〈夢十夜.第一夜〉從夏目金之助到夏目漱石
今年適逢夏目漱石(1867-1916)逝世百年,日本各界為紀念這位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國民作家,除了神奈川縣日本近代文學館正進行夏目漱石展,岩波書店也預定於今年十二月推出《定本 漱石全集》。
明治維新前一年,夏目漱石誕生於江戶的牛込馬場下橫町(今日新宿區喜久井町),他的人生可說是與日本近代國家的進程同時起步。漱石本名金之助,出生後不久便送給塩原昌之助當養子,九歲時返回原籍的夏目家。進入第一高等中學校隔年的一八八九年,與日本近代俳句中興之祖•正岡子規相遇,二人成為彼此生平的摯友。筆名「漱石」在這年五月首次用於子規《七草集》評語的署名,據說是子規曾經使用的俳號,取自唐代晉書「枕流漱石」的典故。一八九三年自東京帝大英文科畢業,開始於高等師範學校任教。一八九五年赴愛媛縣中學任教,在自甲午戰爭解甲返鄉的子規的影響下,開始致力於俳句的創作。一八九六年轉任熊本第五高等學校,在學生的推舉下,創立俳句紫溟吟社,在九州、熊本俳壇,深具影響力。一九○○年奉日本文部省之命前往英國留學,第二年其知名的創作理論《文學論》開始成形,但精神衰弱的徵兆越發嚴重,於一九○三年歸國。之後,被聘任為東京帝大文科講師,同時開始教授莎士比亞作品。
一九○四年在子規的高弟•高濱虛子請求下,為其文章朗讀會「山會」創作《我是貓》第一回。一九○五年一月開始發表於俳句雜誌《杜鵑》,小說家•夏目漱石就此誕生。同年接著發表〈倫敦塔〉、〈卡萊爾博物館〉,在文壇的聲名日盛,備受矚目。一九○六年出版短篇集《漾虛集》,同時在《杜鵑》發表《少爺》。一九○七年在池邊三山的邀請下,辭去東京帝大以及一高的教職,正式進入朝日新聞,成為駐社作家。同年開始執筆入社後首作《虞美人草》,之後所有作品,幾乎均刊載於關東、關西的朝日新聞。一九一○年六月於執筆《門》的途中,因胃疾發作住院。七月下旬出院後,轉往伊豆修善寺溫泉地療養。同月二十四日因胃潰瘍大量吐血,徘徊於生死邊緣。此次的九死一生,成為漱石文風與人生觀最大的轉折點。一九一六年五月下旬起,《明暗》同時於東、西朝日新聞連載,同年十一月十六日,舉行最後的木曜會,之後謝絕見客。十二月九日午後,宿疾的胃潰瘍發作,因而辭世,《明暗》也因此中斷。隔年一月,岩波書店以遺著的名義出版《明暗》。
進入朝日新聞社前的作品風格
漱石的小說處女作《我是貓》(1905-1906)文壇一舉成名。無名但卻睿智犀利的主人公貓兒,冷眼旁觀明治開化期的市井群像,生動地刻劃出這部近代日本諷刺文學的傑作。故事描寫貓的主人•珍野苦沙彌其自宅「臥龍窟」,群聚著一群奇人異士;有好誇大吹牛的美學者•迷亭、苦沙彌的學生•理學士水島寒月、其友人越智東風,這群自任為「太平逸民」的知識分子,對當時因近代化而日漸輕佻淺薄的日本社會極盡諷刺之能事,特別是對苦沙彌家附近,被視為「俗物」的金田鼻子。日俄戰爭後,日本社會開始急速變化,苦沙彌週遭陸續發生令其不快的事件,之後連自已也捲入接二連三的糾紛當中。作中人物構圖呈現的二元對立世界,以「臥龍窟」中的苦沙彌、迷亭為代表的反近代、反文明開化主義,逐漸為時代所孤立,同時為金田家所代表的金錢萬能的開化主義所壓制。這篇作品透過貓兒的炯眼洞察,實踐了正岡子規所提出的「寫生文」發想。除了反映漱石知性的人類觀•社會觀之外,輕妙的筆觸也生動地呈現江戶兒特有的口齒便給與幽默風趣。
《少爺》(1906)延續「貓」作裡江戶兒以及充滿任俠風格的氣質。作品一開頭,率直莽撞的主人公「少爺」便如此颯爽登場:「遺傳自父母的魯莽性格,讓我自幼開始,吃了不少虧。小學時,曾經因為從學校的二樓往下跳而閃到腰,約有一個禮拜都挺不直。」「少爺」自幼不為父母所喜,理解他的,惟有忠心耿耿的老女僕阿清,同時對他懷抱深厚的情感。這個單純、正直同時充滿正義感的典型江戶兒,自東京物理學校畢業後,便前往四國松山的中學,擔任數學教師。之後的故事,便是少爺週旋於校長「狸貓」、教務主任「紅襯衫」、美術老師「馬屁精」的派系與同是數學老師的「豪豬」之間,為了分辨孰善孰惡而開展。最後「少爺」發現了「紅襯衫」的偽善真面目以及一連串的惡行,與「豪豬」聯手將「紅襯衫」派系人馬痛毆一頓後,迅速地辭去教職,回到東京。
現實世界雖然不可能存在如「少爺」這般人物,但其對於學校這個小型社會充滿的欺瞞、狡獪以及「無事」主義,敢於衝撞挑戰,其直搗核心、揭露醜惡的罵詞,一瀉千里,令人讀來淋漓痛快,不禁要拍案叫好。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再也沒有比「少爺」更受日本人鍾愛、歡迎的人物了。
三、職業作家夏目漱石(1907-1916)的誕生
朝日新聞社的首作《虞美人草》之後,其文風與心境有重大轉變。如果在這之前是明朗正面的漱石,之後漱石的作品,便進入與人類利己主義(egoism)黑暗面對決的世界。
其職業作家生涯中最膾炙人口作品,便是前期與後期的三部曲。前期三部曲為《三四郎》(1908)、《其後》(1909)、《門》(1909-1910)。《三四郎》描寫福岡出身的主人公.小川三四郎自五高畢業後,進入東京大學文科就讀,結識廣田老師與野野宮等知識人,其人生自此形成三個世界:一、母親所在的鄉間世界。二、以廣田老師等為首的學問世界。三、家境優渥的美彌子所象徵的新兩性關係世界。全篇以美彌子對三四郎若有似無的戀愛情愫開展,但美彌子最後卻突然與其他男性訂婚。三四郎與美彌子在教會臨別前,美彌子低聲囁嚅聖經《詩篇》中大衛之詩其中一節:「吾知吾過,吾罪常在我前。」這是美彌子對自己「無意識的偽善(unconscious hypocrisy)」傷害了無邪的三四郎的懺悔。「無意識的偽善(unconscious hypocrisy)」這個往後漱石作品中反復追究的倫理問題,《三四郎》可說是此問題意識的起點。
第二部《從此以後》主人公代助,因其俠義心而將戀人三千代讓給友人平岡,二人結婚後移居大�d。代助之後依附家產,過著「高等遊民」的生活。數年後,平岡因銀行工作失意,與三千代一起返回東京。代助與三千代再見後,決心回歸「自然的往昔」,即決定忠於自己的情感,奪回三千代。對於作品描寫的「不倫戀」在明治晚期的近代社會是否有實現的可能性,漱石給了極具倫理性的解答:如果二人能因「真誠的愛」而滿足的話,對於與全人類為敵,同時遭到社會放逐的結果,也能甘之如飴吧。這也成為解讀《門》最關鍵的線索。
《門》的主人公夫婦野中宗助與米,結婚六年,二人住在東京山手裡部陰鬱的山崖下方。旁人看來,雖然是對恩愛夫妻,但二人心中潛藏著不斷威脅二人「如結核似的東西」。米原是宗助大學友人安井的同居戀人,宗助在出入安井家的當中,某日「大風突然吹倒了無防備的二人」,暗示二人關係的開始。二人於是開始了逃避行,「捨棄了父母。捨棄了親戚。捨棄了朋友。說得廣泛些,是捨棄了一般的社會。或者是被這些人所捨棄了。」
後期的三部曲則為《彼岸過迄》(1912)、《行人》(1912-1913)、《心》(1914)。後期三部曲承襲前期,以拉扯於私慾與倫理道德糾葛之間人性的矛盾為書寫主題。《心》雖然依舊具焦於三角的戀愛關係,但也是漱石悼念明治時代終焉的象徵性作品。內容以三部構成,描寫在鎌倉海水浴場結識老師的大學生「我」,為老師所吸引,開始與老師夫婦往來,因此逐漸察覺老師晦暗的人生觀,也開始推測老師言行背後所隱藏的重大秘密。某日「我」對老師追究其內心的秘密,老師因這出其不意的追問感到狼狽,但仍與「我」約定,將來一定會據實以告。「我」自大學畢業後,因老父病重而返鄉,某日接到老師的來信,打開一看,是老師對自己過去告白的遺書。原來老師與大學友人K同樣愛上了房東的女兒靜。K對老師告白自己對靜的愛意,但老師卻瞞著K,向房東與靜求婚成功。K知道結果後自殺,留下的遺書內容,只說:「自己意志薄弱無行動力,終究沒有將來,所以自殺。」
雖然以策略贏得戀人,但卻失去友人,老師從此陷入強烈的罪惡感。老師一直以來對人的不信感,是來自其強烈的倫理道德感。當其察覺自己的私慾能讓自己背叛自己最重視的倫理道德,其自責與苦痛,要比常人更加深千萬倍。K自殺後,一直為其陰影所壟罩的老師,每日過著不斷尋求死地的生活。在聽到明治天皇的死訊,自覺到「我們受到明治的影響最為強烈,如果苟延殘喘地活下去的話,勢必將成為時代的落伍者。」就在乃木希典殉死時,自己也選擇自殺。
世界文學中的漱石
漱石文學呈現的歐美文藝思潮,也可窺見其與世界文學接軌的一面。如取材自亞瑟王傳說與坦尼生詩歌的〈薤露行〉(1905)。戀上圓桌武士•蘭斯洛的愛倫,為愛殉死。「滿覆白薔薇與白百合」的少女屍骸,乘載於小舟中,順流而下。其中的視覺意象,巧妙地結合影響漱石甚深的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畫風與莎劇《哈姆雷特》中奧菲麗亞(Ophelia)的「水死」形象。漱石英國文學與美學造詣深湛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漱石的作品叩問人類內心深處或明或暗的問題,直至逝後百年的今日,仍深具啟發,引人深思。打開他的作品,你似乎就能發現自己或明或暗的一面潛沉在其字裡行間。就算等上百年,只要你願意,他一定會前來與你相見。
吳佩珍
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研究科日本文化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等。譯有: Faye Yuan Kleeman著《帝國的太陽下》(2010),津島佑子著《太過野蠻的》(2011),丸谷才一《假聲低唱君之代》(20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