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子弟兵〉創作於1962年10月,適時黃胄剛剛從北京軍委總政治部文化部創作室調到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任美術創作員,由於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從事美術宣傳工作的經驗,加之以前創作的數幅作品,使他能夠駕輕就熟地處理好大畫的構圖,妥帖地安排眾多人物。1962年,黃胄奔赴中印邊境,作為隨軍記者在邊境線東段採訪,〈高原子弟兵〉即創作於此行之後。 〈高原子弟兵〉是一件巨幅主題性創作,在正式動筆之前,黃胄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寫生準備工作。可以想像,在正式創作這幅〈高原子弟兵〉時,黃胄對裡面所有的人物是非常熟悉的,這種熟悉來源於他對當地軍民的寫生,這樣的寫生,黃胄當時畫了很多,不斷地畫,不斷地改。 素材整理全備,便需要設計適合主題的構圖,尤其是創作〈高原子弟兵〉這樣的巨幅作品,需要不斷地修改調整,在形象準確、主題分明的前提下,布置主次人物的位置和道具背景等,這絕非一張兩張畫稿能解決的。畫面左方人物安排地很滿,主要就是身著藏袍的藏族婦女和一位身著大衣的戰士,一手抱著藏族孩子、一手接過孩子遞過來的茶碗,表情和藹可親,而右方只安排一位少女,提著茶壺正走過來,恰好與主要人物手中的茶碗形成故事上的連接,也與大部分畫面相呼應。整個構圖虛實映照,體量敦厚,畫面結構的勾連安排非常巧妙。 在無數次調整修改畫稿之後,黃胄開始著手勾線、落墨、敷色了。他以重墨為骨,描寫出凱旋歸來的戰士和熱情迎接的藏族群眾,在勾眼、眉、鼻、嘴時僅僅數筆,明眸皓齒,表情熱烈而豐富。再染以赭石、花青和朱砂、石綠,使畫面厚重而又光彩煥發。雖然人物多樣,顏色十分豐富,但卻十分協調。尤其是畫中比較明顯的主要人物:著藍色藏袍的婦女和身穿白色皮毛大衣的解放軍戰士,兩種顏色對比十分明顯,但卻絲毫不突兀。全圖中,人物的畫法不同於傳統的筆墨,因此筆線顯得奔放灑脫,但又有傳統「藏」、「斂」的筆法在裡面,表現出他深厚的寫實功底和對傳統筆墨的理解。用來勾形造像的線條非常迅速果斷,粗獷潑辣,增強了筆墨的張力,使畫面飛動而熱烈,給人一種痛快豪爽的氣勢,淋漓盡致地體現出凱旋歸來的戰士和熱情勞軍的群眾那種得勝後的歡樂、興奮。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古美術】10月號•265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