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庫金控新任董事長廖燦昌昨(30)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將全面落實績效管理,包括通路數量、資本分配與財務體質三層面,都要從績效考量出發;貢獻度低的子公司將減資甚至裁撤,以強化銀行資本為優先選項。廖燦昌進一步說,合庫當務之急是第一類資本適足率超過8%為目標,為此,不排除金控辦理百億元以上的現金增資,或調整股利政策、只配股票股利,以強化銀行資本。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董事長上任一個多月,你認為合庫金面臨挑戰為何?如何改善?
答:目前有兩大挑戰,第一是核心子公司合庫銀的經營績效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這部分會牽涉到合庫銀的分行家數、風險性資產結構調整,與第一類資本適足率不足問題。
第二是合庫金各子公司雖然大多數賺錢,但是資本配置效益還有待提升,必須要讓每一塊錢都放在可以幫公司賺最多、發揮最大綜效的地方。
目前合庫銀獲利貢獻合庫金占95%,同樣的資本如果放在合庫銀,對整體金控最有利。
我已指示合庫資產管理公司研究是否可以減資。因為44億元股本有資本過剩之虞,扣掉大陸的租賃公司,應該還有相當的減資空間,減資上繳金控,再對合庫銀增資,可提升合庫銀第一類資本適足率,讓銀行幫金控賺更多錢。
其次是投信。合庫金旗下子公司都賺錢,只有投信虧錢。必須由投信提出增資需求和獲利計畫,若達不到目標,也可把投信裁撤、賣掉,對股東更有利。
分行好好抓魚
問:合庫銀分行家數居國銀之冠,整併一直是處理的選項,你看法如何?
答:分行縮減必須審慎。雖然我認為台灣的銀行最適分行數大概160~200家,但通路整併要有步驟和方法,不能直接縮減,我會從客戶數、放款量與戶數、員工單位產值三指標檢討。
這道理就像捕魚,分行該好好抓魚,環境評估如果是市場有魚,抓不到魚就是技術不好,若真是市場欠佳,或者是分行過於重疊,再來談搬遷或整併。
問:資本適足率不足的問題,要如何改進?
答:資本適足率一定要提高,做法一是提高自有資本,二是降低風險性資產。過去合庫銀靠賣不動產、發行次順位債來提高全行資本適足率,次債發行已超過千億元,我這兩件事都不會做。
不發次順位債
可透過提高獲利、盈餘轉增資或現金增資,及調整風險性資產的結構,提升第一類資本適足率。
我已指示各分行,開發資本額屬中型企業的客戶,搭配中小企業信保基金,這類企業放款利差可以拉高,風險權數下降,可以做這類有信保基金擔保的中型企業放款300億,利差收益更好。
另外,如果財政部公股小組支持,也可以調整股利政策,全配股票股利,就不一定要現金增資。
誰併誰 三年後見真章
合庫金被點名為公公併的對象之一,新任董事長廖燦昌表示,併購組合是由政策決定,特別是整併三年內打的雙品牌,三年後誰強誰弱還有得拚。
廖燦昌坦言,合庫很多員工擔心他會成為「合庫終結者」,尤其合庫分行數高達280家,居所有銀行之冠,合併後兩銀行分行數更多,如何重整是需解決的問題。
廖燦昌說,政府推公公併,一定會給優惠,例如強調不減薪、整併三年內打雙品牌等。他跟合庫同仁信心喊話,目前合庫金雖被傳為被整併對象,然而,三年後誰強誰弱還有得拚,他有信心把合庫經營好,不需擔心合庫會因公公併而消失。
市場也有消息指出,廖燦昌在台企銀任職超過30年,轉任合庫金董座,台企銀內部主動爭取讓合庫金與台企銀合併,成為公公併的另一新選擇,且由於兩者客戶重疊性不高,可以提升綜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