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走著瞧(Gogolook)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 職場生存手冊走著瞧


【哈燒王 Hot3C 熱門快報】讓您隨時體驗最新、最專業的測試評鑑,成為親朋好友中的資訊商品意見領袖! 【跟我學日語—高級報】每週文章介紹日本相關資訊,讓你不僅可認識日本,更可藉由閱讀文章來加深日文程度。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7/30 第20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走著瞧(Gogolook)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 職場生存手冊走著瞧
臉書,我的個人空間?凡是不能被別人看見的,都不應該放上網路
 
走著瞧(Gogolook)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 職場生存手冊走著瞧
文/周怡伶
員工無法獨立自主是誰的錯?你也許會批評這一代的年輕人抗壓力極低,或是爸媽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闖,但是走著瞧(Gogolook)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可不這麼認為,「其實現在的學生都很棒,勇於衝撞體制,我覺得問題在於企業給不給學生機會speak-up(暢所欲言)。」

新創公司Gogolook目前員工約有40人左右,最年輕的員工才23歲,但其團隊開發的防詐騙app軟體LINE whoscall被Google前執行長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稱讚真好用;2013年12月,whoscall 還被LINE母公司以新台幣5.29億元高價收購。這些,靠的是Gogolook 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團隊人才。

在企業大嘆員工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敢表達自我意見的同時,郭建甫反而強調,「我覺得企業得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接受員工意見,或是承認自己偶爾也會下錯誤決策的勇氣。」郭建甫接著表示,「很多台灣企業都覺得很敢講的員工,對於企業而言是一種危機,但我自己倒是樂於員工挑戰我,因為網路事業本來就不能用過去的法則經營,鼓勵員工衝撞過去的價值觀才是好事!」

3關鍵密碼 人才走著瞧!

對於用頭腦賺錢的新創公司而言,郭建甫說:「公司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Gogolook內部又聚集了各界好手,能一路穩穩地走到現在,有賴於其獨特的人才管理密碼。

關鍵1:聚焦特質 找對的人上車

郭建甫聽到有員工面試要家長陪同、要求主管給孩子減輕工作量等情況,直呼「這根本是外星人吧!」沒遇過外星人員工的郭建甫接著說,「其實,我們花很多的心力面試新進員工及實習生,除了聰明之外,有些本質是我們希望從員工身上看到的。」以下歸納整理Gogolook團隊的員工特質,以供主打創意力的團隊參考:

1.與公司有相同理想、目標一致;

2.喜歡跟CEO吵架(有建設性的吵架);

3.為了實踐公司的核心價值,就算是CEO做了錯誤決策也要勇敢講出來;

4.懂得堅持自己的意見,但是了解他人的想法之後,也可以被說服;

5.具有態度、擁有熱情;

6.不畏懼挑戰(郭建甫習慣醜話說在前,應徵新進人員時採取高壓面試法)。

但是,一個問題浮現了:這些員工哪裡找?

事實上,從郭建甫的經驗看來,除了他花費許多心力篩選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懂得跟員工溝通、勇於被員工挑戰、鼓勵員工暢所欲言,人才特質的養成有時不只是員工的問題,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具有創意力的員工來到封閉的環境也可能變得毫無活力;若想要打開員工的心房,使之願意與企業大方交流、貢獻好的想法,主要得依靠開放的企業文化。

關鍵2:形塑企業文化 員工自然敢講話

企業要相信,每一位員工身上都有無限的潛能,團隊的氛圍容易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如果一家企業的文化鼓勵員工說真話,新進員工一進來開會看到隔壁的資深員工敢講話,那麼原本就習慣直話直說的新世代,當然也敢大膽講出心底話。

郭建甫舉例笑說:「我記得好像是產品規劃組發生的事情吧,之前有一個實習生對著正職員工罵,他說:『哪有人這樣做事情!』不過我們也不覺得怎麼樣啊。我們反而擔心員工太有禮貌,因為這樣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會超出我的想像,就是要鼓勵員工挑戰!」郭建甫接著補充,「我很珍惜任何與員工溝通、交流想法的機會,所有的想法我們都會丟出來大家一起討論,遇到對產品設計爭執不下的情況,我們就做實驗啊!讓市場來決定哪個決策最好,所以Gogolook至今沒有做過太不好的決策,我想這就是群體智慧吧!」

Gogolook形塑一個開放、不怕挑戰的企業文化,不著痕跡地將此DNA深植於員工的心中,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行動及思考,如此他們所設計構思的產品及服務自然就能深得人心。

關鍵3:實習生最大 保存潛力股

在Gogolook團隊裡面,不論是商業營運、全球行銷、社群經營、使用者經驗、資料探勘、iOS開發、網頁前端開發等,都有優秀的實習生利用課餘時間加入,甚至連身為執行長的郭建甫底下的助理都是實習生,「我們會賦予實習生重大的任務,不會因為是實習生就只把簡單的行政工作丟給他們做,像是我的助理大概來實習1 年了,我面試的時候就先把一些很困難的問題丟給他,要他去想解決辦法,例如說:『為什麼使用者會卸載軟體?』老實說我自己也不知道答案。」郭建甫補充,「我們面試實習生同樣採取高壓面試法,這也確保了我們找進來的實習生,都是真心想要幫助公司,而不是來這裡混一個實習經驗,讓履歷很好看而已。」因此,Gogolook 的實習生不但認同公司產品及文化,主動性也都非常強,Gogolook也因為他們的加入更有機會找到潛力股,「重用實習生的好處還有許多,像是我們能因此獵到長期人才,畢業後直接加入公司轉正職。」

3方法 降低人才陣亡率

從2010年開發whoscall至今4年,Gogolook員工數從10人到現在擴張至40人、辦公室從小型居家換到辦公大樓,但是這期間的員工流動率卻很低,打破年輕人動不動換工作、或是新創公司不穩定的刻板印象;Gogolook究竟怎麼辦到的?以下整理歸納Gogolook與員工攬牢牢的3方法:

方法1:勤溝通 常關注 凝聚團隊

事實上,Gogolook是一個極為扁平的團隊,彼此之間平起平坐、沒有高低之分,「比如訂便當、倒垃圾之類的事好了,如果員工不做,那就是我自己去做,大家平等一致,做事情沒有高低之分、職別也沒有高低之別。長久下來,員工便會覺得自己跟執行長一樣,在公司裡面具有同樣的價值,做的事情一樣重要,他們會知道自己是被重視的一份子,自然會喜歡這裡。」郭建甫說。

除了經常關注員工,勤溝通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我從以前到現在都會堅持花半小時的時間跟員工1對1聊天,當然以前10人團隊的時候可以密切溝通,大概1個月一次,現在則拉長到2∼3個月一次,」郭建甫接著表示,「跟員工溝通可以加深他們對公司價值的認同,基本上每位員工身上都流著Gogolook的血緣,離開的人大概都是因為想出去創業才走的,當然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鼓勵他擁抱創業夢。」

方法2:方向一致、價值觀相同

此外,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就先找到合適的人才,當然也可以降低陣亡率,「我會想要了解員工加入我們的動機是什麼?比如說,我們剛成立的時候,當然沒辦法給員工很高的薪水,曾有宏達電的工程師來應徵,薪水真的是直接砍一半的啊!這時候了解他想加入我們的原因就很重要,當我們的方向一致、價值觀相同的時候,用人成功的機率才會大,當然我們現在的薪水比以前好多了啦!」郭建甫表示。

方法3:把錢給到位

針對員工薪水及福利的部分,郭建甫則強調Gogolook不是一家老闆獨大的公司,每位員工都配有股票,甚至連實習生也都有配股,「成功的果實必須共享,榮耀是大家一起爭取來的,發展到現在我們的薪水一直都比其他startups(新創公司)好上許多。」

方法3.5:生存手冊知分寸

除了上述3個方法之外,郭建甫亦提到了一個尚未完成,但是相當有趣的計畫,「我們打算寫一本新人生存手冊,內容涵蓋了公司部門、員工組成、每位同仁的個性及喜惡、公司的未來決策,以後新進員工第一天來上班,都要先閱讀這本生存手冊,這樣他就可以了解公司內部的邊邊角角,知道怎麼跟團隊裡的每個人溝通。」的確,加入陌生團隊容易產生疏離感,沒有默契之餘又不知道哪些話可以講、哪些話不可以講,如果知道隔壁的資深同仁喜歡喝咖啡,休息時間約他喝一杯拿鐵、聊聊天,不是挺好?

成為改變世界的有機體

談到Gogolook的未來展望,郭建甫難掩興奮之情,直說希望打造一個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組織,「這世上有一些不正確、不平衡的事情,我們想要吸引更多價值觀正確的人才加入,而且是具有熱情與態度的人才,大家身上都流著相同理念的DNA、可以讓世界更好的DNA,當大家都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個龐大的共同體,我們可以一起做創新、做改變,讓世界變得更好。」郭建甫熱切地說。

接著,郭建甫分享谷歌(Google)的熱氣球計畫(Project Loon)為例。去年,谷歌宣布以熱氣球推行無線上網資源,藉此讓網路匱乏地區也能享有上網體驗,一年過後,此項計畫仍然進行得相當順利,同時加入LTE通訊技術,大幅提升連網品質表現,若是整體實驗下來具有可行性,則可有效填補全球48億無網路人口和22億網友之間的數位落差。

「我認為像這樣創新又可以影響人類社會的企業才能夠永續發展,也許下一個who或是下一個call就可以提供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服務,所以我們不追求短期利潤,我只希望把公司往好的、良善的方向帶。」

郭建甫以組織為重,將個人退居其後,「我認為如果哪天Google的創辦人或是執行長不在了,這家公司還是會存在,這個有機體還是能靠著人才不斷成長壯大,改變世界。經營一家公司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人才聚集起來,把好的DNA帶進來,集合成一個龐大的組織,一起發揮影響力,而我就是這樣看待Gogolook的未來。」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臉書,我的個人空間?凡是不能被別人看見的,都不應該放上網路
文/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
沒有人會否認,網路社群平台的興起,改變了很多人取得和分享資訊的方式。幾年前以「無名小站」為首的部落格,提供給每一個人發聲的權力。你可能有自己的部落格或是認識一些有部落格的朋友,再不然你至少會造訪一些你不認識的人的部落格,比方說華文世界非常有名的彎彎、女王、酪梨壽司、朱學恆等,後來臉書興起,現在透過智慧型手機,你可能每天查看臉書的訊息好幾次。你知道臉書上的朋友去了什麼地方度假、誰中午吃了目前正夯的冰淇淋、誰和誰正在穩定交往中……,而其實你們一年講不到幾句話。

你可以想像,如果每一個人都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無論是上了哪家餐廳、完成了10公里路跑活動、剛剛換了工作、被主管訓了一頓……,每天產生的內容數量細算下來其實非常驚人。

網路上有一段很有趣的文字是這麼說的:你可以在臉書上抱怨你的人生,會有一大群人替你按讚,但沒有人會出面協助你解決問題,因為他們也正忙著在臉書上抱怨他們的人生。

嗯,扯遠了……。

隨著臉書的興起,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想一想:到底什麼樣的心情故事應該被搬上網路?很多年輕朋友都認為臉書是自己用來紀錄心情的工具(呃……在我們那個年代,那種東西叫作「日記」,而且會鎖在抽屜裡,偶爾被家人偷看的話還會和家人冷戰很久),所以在自己的臉書上宣洩一下情緒或是和好朋友分享心情故事,其他人是沒有立場過問的。

好吧,就算如此好了。那些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也同樣適合在臉書上和大家分享嗎?完成了一個努力已久的專案、達成了業績目標等……,讓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自己的喜悅倒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遇到了不可理喻的同事、被自己的主管刁難、不認同老闆宣布的最新策略方向……,分享這些事情也仍然是自己的言論自由嗎?

高調分享其實有點惱人?

於是,更多因為臉書產生的紛爭或是規定出現了。

有一些同仁在臉書上分享一本和管理制度有關的書。那本書的作者曾經是一家國際級企管顧問公司的顧問,他在書中直指包括BSC、KPI這些東西,都是企管顧問公司發明來賺錢的,對企業根本就沒有幫助。因為公司正在如火如荼地推動平衡計分卡專案,為此增加了工作量的員工都紛紛在臉書上分享起這本書,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很多分享這本書的員工,背後的動機其實是在暗指公司推行這些管理制度是錯誤的決定。

因為海外布局的策略,公司最近決定在吉隆坡設立營運據點,以作為東南亞業務推展的前進基地。在辦公室設立之初,包括行銷、IT、財務、HR……都有人奉派到馬來西亞出差並給予專業上的各種支援。很多年輕同仁都對這個出差機會感到興奮,因為工作之餘,每逢周末還可以用相對便宜的代價走訪當地的知名景點。過不了多久,東南亞子公司的總經理提出一道命令,他要求每一個出差的同仁簽署切結書,不准在臉書上張貼任何來這裡出差時的訊息,尤其是照片。他的理由是:我不能讓別人覺得這些人是來這裡度假的!

有一位部門經理正在尋找技術人才,除了透過網路人力銀行以外,他把腦筋動到了臉書這個社群平台。他在自己的臉書上轉貼了職缺的相關訊息,還寫了一段有一點輕鬆的玩笑話:大家快來應徵喔!事情少、薪水高、福利佳,像這麼笨的老闆要上哪裡去找?」結果公司裡有其他同事看到了這一段話,大概覺得有一點不妥,就把這段話轉寄給了那位經理的直屬主管。那一位部門經理不但沒有把職缺的文字撤下來,隔天還在臉書上嗆聲:我的臉書是我的私人空間,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如果有人不高興看到的話,大可以把我這個朋友刪除!

員工們!別讓臉書抱怨成為一場災難

上述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那麼,我們究竟可以怎麼做?

只要在一家公司工作得久一點,你私生活中的朋友和工作中的同事之間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很多同事慢慢地會變成下班時間也會出現的朋友,朋友也可能會因為你的引薦而成為公司同事,所以你怎麼能夠確定,你在臉書上批評自己主管或同事的言論,不會輾轉傳到他們的眼前?

千萬不要忘了那個真理:「凡是不能被別人看見的,都不應該放上網路!」一旦你把工作感言貼上網路,就幾乎不可能再將它徹底刪除、更別說控制誰會看到誰不會看到。所以,在茶餘飯後向三五好友抱怨公司是一回事,在網路上抱怨(我們還沒有談到也許你根本就不是那個意思,但讀到的人自己胡思亂想、對號入座的狀況呢?)則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能拿捏之間的分寸,總有一天這會變成一場災難。

有一些職場專家建議大家不要和公司同事分享自己的臉書帳號,甚至不要在網路上談論公司的是非。這對時下的年輕人來說大概有一點困難,但無論如何,你在發表每一篇和工作有關的文章前,都應該先想一想,如果讓公司裡的主管或同事看到了,他們作何感想?會不會反而對你自己造成困擾?多想一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就可以因此消失。

主管們!尊重個人自由

當然,從另外一方面來想,我也鼓勵大部份的主管用更寬大的心胸去面對這件事情。如果部屬在我的背後批評我而輾轉被我知道,我自然不會覺得高興;但我至少可以做到的是,他不是當著我的面說的,我沒有必要為此做出任何反應。甚至,我還得到了一個機會,可以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應該檢討之處。同理,如果有任何同仁在部落格上發表任何對我或我的部門不以為然的意見,只要他不是直接講給我聽的,我就會尊重這是他的個人自由。

我的意思是,員工或多或少都會和親朋好友抱怨一下自己的主管,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想,除非他的批評有好幾千人按讚,而且他刻意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來指名道姓地傷害公司和同事,否則我比較傾向於一笑置之,不要反應過度。但是如果員工試圖拉攏其他同事一起抵制或批評公司的制度,那就未免不智、而且應該被處理;或者有些批評還會涉及毀謗或公然侮辱而吃上官司。

我這幾年有一個很有趣的體悟:如果每一個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麼世界其實可以運行得很順暢;而人生有些時候之所以有煩惱,往往是因為有人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其實不是什麼新的觀念,幾千年前《論語》就曾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則。如果你是員工,請記得一件事情:批評老闆或同事不會有任何建設性,更不用提在公開的地方向不特定大眾批評自己的老闆或同事;如果你是老闆,請記得另外一件事情:你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人的愛戴和好評,自我反省以及幽默地看待別人的批評則是一定要學習的修養。

如果主管和部屬都能謹守自己的身分,那網路社群平台也許是一個有趣而且新鮮的資訊媒介;要不然,真實世界會發生的管理問題,搬上網路以後,恐怕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嚴重。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7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