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暑期,許多家長和孩子選擇「用藝術放暑假」,踴躍參與各類藝文活動。在台灣,「兒童藝術」已不再是陌生名詞,針對兒童設計的藝文節目如雨後春筍,更有「兒童藝術節」的策畫,顯示不少藝文團隊長年投入兒童藝術領域之耕耘有成。記得卅年前,兒童藝術風氣尚未普及,更不見專為兒童量身打造的音樂會;當時,因為看到包括兒子在內的許多孩子們,都對音樂產生好奇和反應,讓我興起了舉辦「兒童音樂會」的念頭。
構思舉辦兒童音樂會,必須以孩子為主體,設身處地、一再斟酌。一開始,考慮到兒童注意力持續集中時間較成人來得短,難比照一般音樂會長時間地正襟危坐,因此將節目內容規畫為音樂演奏、音樂互動、說故事等三大面向,由主持人和演出者引導孩子欣賞音樂、認識樂器,同時培養參加音樂會的禮儀。其後,兒童音樂會融入了一些戲劇元素,演奏者開始各具鮮明的角色性格,強化了舞台上、下的互動效果。
由此,包括演出主題設定、演出人員排練,導演與作曲家的創作或編寫,以及燈光、布景、服裝、道具設計,都朝向更為專業的分工,與更緊密的團隊合作發展。可以說,每一年的兒童音樂會,都是眾多創意人才匯集、相互腦力激盪的心血結晶—歷經漫長的創作、籌備與製作期,兒童音樂會所呈現的「簡單」,背後所投入的資源、付出的心力,絕對不簡單!
廿多年來,每年舉辦兒童音樂會的經驗,除了成為團隊成員重要的磨練和能量累積外,也見證了讓藝術進入生活的過程。過往,固定欣賞音樂會的忠誠觀眾較少,到音樂廳看演出的體驗對多數人來說,相對較不熟悉。早期,不少帶孩子來看演出的家長,對於一人一票、購買節目單,以及節目進行的流程,還有欣賞演出需要的心理準備等並不習慣,還曾有些家長把孩子安頓在座位上之後,就自顧自地在遠處一旁看起報紙來。為此,兒童音樂會特別在演出過程中安排了親子互動的橋段,讓大朋友、小朋友共享音樂的樂趣。
透過工作人員在開演前後不斷說明、溝通,逐步與觀眾們建立起共同成長的默契,使得兒童音樂會不只是「給小孩看的節目」,而是適合闔家觀賞,兼具教育性、趣味性和專業性的表演藝術演出。現在,無論是「大手牽小手」,由家長提供孩子接觸、體驗藝術的機會,或是「小手牽大手」,由孩子主動提出要求、家長陪伴一起成長,處處皆可見全民對藝術生活和美感教育的需求日增,表現出積極主動的參與態度。
畢卡索曾言:「所有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在於,如何在成長過程中繼續維持下去。」看到許多當年在台下投以專注目光的小小觀眾,現已蛻變成為活躍於舞台上的要角,擔綱音樂會的演出重任,我相信,兒童音樂會是開啟藝術視野的入門磚,也是迎接更多人通向藝術生活的美好路徑。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