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

以「四神湯」改變自我體質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7/03 第18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醫病關係 從心出發
證嚴上人專區 無盡藏/用四神湯改變體質
慈濟脈動 主題報導/心導管團隊分秒待命 張�嘉 好心救好心
焦點專欄 社論/高等教育的價值
醫病關係 從心出發
 

心血管阻塞、周邊血管阻塞,

肢體缺血、疼痛甚至潰瘍壞死面臨截肢;

心臟主動脈剝離、瓣膜狹窄,更可能危及生命……

臺北慈院心臟內外科聯手,

不僅在手術臺救心,

也藉由平時看診的細心、關心,

構築出醫師用心,病患開心的美麗場景。

當活血再度導入身體血管,

不只為病患注入生命,

更也溫暖了診療間的醫病關係。

無盡藏/用四神湯改變體質
◎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四年六月一日至十四日

走入人群,不受困難、煩惱污染,
恆持清淨本性,才是真正法入心,
運用「四神湯」改變自我體質、淨化人間──
知足最大富,感恩最大貴,
善解最大智,包容最大慧。

今年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六月分成兩梯次舉辦,三十二個國家地區慈濟人齊聚臺灣精進、分享。即使膚色、語言相異,各國慈濟人行儀一致,且有共同的慈濟人文──善用分秒,擔起淨化人心的責任,充分發揮生命價值。

研習中,好幾個國家的慈濟人分享「晨鐘起,薰法香」心得──因為聞法而改變人生、因為聞法而在團體中合和互協。人人法入心、透徹道理,人生方向就會很準確。

發心度化人間,沒「法」就難度;吸收了道理,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用愛鋪路,道才走得通。要以「四神湯」改變自我體質──知足最大富,感恩最大貴,善解最大智,包容最大慧。

能「知足」,就不會開啟貪念,貪而無厭容易落入陷阱;能「感恩」,自然與人合和互愛,力量倍增;能「善解」,以大智慧分辨是非,就不會顛倒、煩惱;能「包容」,慈悲等觀,兼容天下萬物,就不受愛恨情仇牽絆。

我常告訴慈濟人「普天三無」──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這個「我」,是你、是我、也是他。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正因為眾生都是「我」所愛,聽聞哪�有苦難,不忍坐視,就會到那�關心。

普天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皆有佛性,不只愛人,還要尊重一切生命,讓愛更上一層樓。

普天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人生多苦,了解道理就能減少遺憾發生;轉念消除仇與恨,心就能輕安自在。

聞法,就是要增長智慧,同時造福人間。走入人群中,即使遭遇重重困難、面對芸芸眾生的滾滾煩惱,依然能不受污染,保持清淨本性,才是真正「法入心」。

發心立志,就沒有走不通的路、
沒有到不了的地方;
你手牽我手,路會更好走。

飢荒、乾旱、戰禍……世間的貧窮與苦難重重,該如何救拔?唯有「布施」——不只是布施錢糧,還要啟發人人的愛心、平息心靈災難,才能不再造災殃;人心調和,社會安寧,愛的布施才能廣布。

南非德本黑菩薩,五、六月再度前往史瓦濟蘭,帶動當地志工訪視照顧戶。即使出門在外,他們還是每天聞法,打開電腦中預存的「靜思晨語」節目共修;聆法前行禮如儀,聆法後相互問好,再出發訪視。

南非黑菩薩慈碧,已經七十一歲高齡,還出過兩次車禍,依然走在最前帶領大家;儘管山路高高低低,但她不肯休息,頭也不回地努力爬坡,漸漸超越了比她還年輕的志工們;眾人沿途唱著史瓦濟蘭志工自編的祖魯語慈濟歌:「我要翻越眼前的高山與黑暗森林,我將永遠跟隨您──敬愛的上人,走在慈濟路上!」

這分智慧和毅力,令人佩服;每次講到他們,我的心靈就像綻放出曙光。無論距離臺灣多麼遙遠、生活背景有多大差異,但人人的愛心是平等的,非洲的黑菩薩自身貧困,卻能匯集悲憫心,滴水成河,滋潤比他們更困苦的人;他們有進無退,所能付出的不輸任何人,印證「心富大福田」──人心富有,就有無限助人力量。

普天之下,只要有心,沒有走不通的路;只要有愛,沒有到達不了的地方。即使路途再坎坷,只要人人伸出手,你我手牽手,這條路會更好走。

同樣在非洲,賴索托慈濟志業推動這幾年來,慈濟志工所走過的路、所幫助過的人,也打開心門發心投入志工行列,今年五月,就在冬陽之下舉辦志工培訓課程。當地地廣人稀,但一村過一村口耳相傳,來自十個村落一百多人,在曠野上席地而坐,聆聽慈濟志工陳美娟分享。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慈濟,美娟開車載著本土志工來到偏遠鄉村,有些路段是給馬和牛走的,崎嶇不平、落差很大,她心�難免害怕;但車上志工一起唱起佛號,讓她的心安定下來,一路向前。

身在五濁惡世,慈濟人不怕困難,要去播撒愛的種子,將正法落實人心,讓人體會道理、克服欲念,乍看之下好像犧牲很多;但是對發心立願的人來說,看到愈來愈多人心連心、手牽著手,鄰幫鄰、里幫里,愛心更普遍,是心靈最大的享受。

慈濟人真誠地接受法,吸收法髓入心坎,身、心、腦,都是法的細胞,自我淨化、自我調適;且能行在法中,帶動更多人解脫身心之苦。開啟慧命、遠離塵沙煩惱,所展現出愛的能量,就能無處不在。

追求幸福,不是求名利地位,
而是要天天造福;
能為人群服務,真正有福。

六月畢業季,每年參加慈濟教育志業體的畢業典禮,看到畢業生展現尊師重道行儀、師長溫柔給予叮嚀,我總是對他們充滿了信心,感覺社會希望無窮。

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畢業生代表林聖翰說,二○一二年參加教育志業體「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啟發他「志為護理」的宏願,畢業後決定投入花蓮慈院急診照顧急重症病人;自我期許在高壓力工作環境下,以微笑來為病人付出。

慈濟大學社工系畢業生吳承澔,出生時腦部缺氧,有輕微腦性麻痹,曾經歷七次手術,每次開刀醒來看到母親趴在床邊,他深覺復健過程再辛苦,也不及父母照顧孩子的辛苦,他感恩父母沒有放棄他,所以也不放棄自己,努力復健。雖然身體有缺陷,但他認真讀書來彌補;一路走來,感受到社會對他的幫助,志願留在花蓮投入社會服務工作。他分享:「師公上人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就算我行動不方便,只要有心,任何困難都可以突破。」

同樣也是慈濟大學畢業的許晉譯,提到受袍時師公為他掛上聽筒,感覺是一分沈重的責任,但他願意承擔,畢業後將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

看到這群年輕人發心立願,不只救病還以微笑來救心,立志在充滿苦難的世間發揮生命價值,令人感動;他們把得自父母的身體用來為人類奉獻,做到「行善行孝不能等」。

現今醫療科技發達,但人心價值觀偏差,讓醫護工作辛苦倍增、壓力愈大,更需要有志一同者來打造和提升醫療典範。慈濟培育出的學子了解——幸福不是求得名利地位,而是要去造福;能天天為人群服務,是人生最大的歡喜。祝福這群新生力軍,把職場當道場,以菩薩心甘願付出。

了解道理,再重的困難也能承擔,
種種不如意也能善解;
不受艱難險阻障礙,精進菩提大道。

佛陀十大弟子「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曾向佛請願,希望到邊地──輸盧那國弘揚佛法。

佛陀告訴他,邊地之人未受教化,性情凶暴,到那�傳法可能遭遇許多困難、危險,「他們可能會對你破口大罵、用言語羞辱你。」

富樓那尊者稟告佛陀,正因為這樣,更要趕快將佛法帶去,引導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如果他們罵我,我要感恩他們沒有打我。」

「假使他們出手打你呢?」佛陀問。富樓那尊者回答:「感恩他們只是赤手空拳打,沒有用棍子傷我。」

佛陀再問:「假使他們用棍子傷你的身呢?」

富樓那尊者答:「我感恩他只是傷我的身,沒有用刀殺害我的命。」

佛陀問:「假使他們用刀殺害你的生命呢?」

「還是感恩。」富樓那尊者說,若因此喪命,可能是過去生中自己曾經欺壓、傷殺對方,與對方結下這分怨、恨、仇,「今生我甘願還他,感恩他讓我了結這段怨結。」

即使眾生剛強難調伏,但富樓那尊者相信人人皆有佛性,只要虔誠發心,就能度化。佛陀肯定富樓那尊者這分信心、決心與願力,遂祝福他帶著這分使命前去傳法。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惡緣相聚──無論自己如何做,對方都不歡喜;為他付出再多,他永遠不滿足,甚至惡言惡語相向。

看到別人的習氣,要自我警惕是否也有?了解因果,能自我反省、不埋怨,把逆境當作修行的考驗,逆來順受,就能緩和人與人之間的對立;自我鍛鍊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習性,化醜為美、化惡為善,就能避免與人結怨連仇。

能無怨,且盡本分,還能心懷感恩,就是真正法入心、透徹道理。人人若能具備富樓那尊者的信心與願力,再重的責任也有辦法承擔;遇到一切艱難險阻,也能不受障礙,在菩提大道上精進向前。

身體跟著自然法則生、老、病、死,終究歸於塵土,實在不必計較太多;心也有生、住、異、滅,發心做好事,能把握因緣,則每一秒都能造福。反之,如果與人意見相左就不舒服,生起滿心煩惱,執著「我」,念頭起起落落,善根就容易中斷。

要常思「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法入心,就能時時照顧好一念心,息滅埋藏內心的火種。請大家多用心!

主題報導/心導管團隊分秒待命 張�嘉 好心救好心
◎撰文.黃秀花 攝影.顏霖沼
 

在心導管室分秒必爭,
搶通阻塞的心血管;
在醫病關係緊張的此刻,
勇往直前做好本分事。
這個行業很辛苦,
但行醫近三十年的張�嘉,
卻愈來愈愛自己所選擇的……

夜晚,一通緊急電話響起,護理師快速奔向急診室探看病人、取得資料,馬上衝回心導管室開機、準備器械;此時技術員套上鉛衣、刷手,穿戴手術衣帽。一切準備就緒,等病人一來到就打麻醉針、開電擊器、貼心電圖;之後醫師上場,由手的橈動脈插入導管作業,小心調整導管的角度和位置,開始通血管……

這一套標準流程,在臺北慈濟醫院每週都上演好幾回,冬夜更是天天發生,因為氣溫降低,血管快速收縮,極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尤其急性心肌梗塞一發作,造成缺血性休克,更容易讓人致命。

身兼副院長的心臟內科張�嘉醫師,所率領的心導管團隊,九年來都肩負這樣的「救心」任務,他們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待命,一接獲通報,就立刻啟動,搶的是在黃金九十分鐘內打通血管,救病人於旦夕之危。

醫師貴在品格

會走上這麼緊迫的科別,張�嘉是這麼想的:「看到人家一口氣喘不過來,就覺得難受;當你幫他急救後,他活了過來,那種快樂真不是言語所能形容!」

張�嘉出生在雲林虎尾鄉下,父親是銀行襄理,後來擔任紡織公司經理,家族中並無人有從醫背景;張�嘉考上臺北建國中學,此後照著家人期望,進入高雄醫學院開啟學醫生涯。

高中時期,家�發生了一件大事令他畢生難忘。那是疼愛他的祖父,深受慢性肺炎所引致的肺氣腫所苦,病情到了末期,呼吸漸次衰竭,必須戴著氧氣罩度日;看到祖父痛苦不堪,他也深感不捨。

有天夜�,輪到他守候病榻前,祖父喃喃地重複念著:「生病真的很苦,你以後當醫師一定要好好研究阿公的病理,才可以救人濟世。」二十多天後,祖父往生。那是他考上醫學系的夏天,老人家的一番話伴隨他到畢業行醫之後,彷彿不斷提醒他:「要做個好醫師,讓病人少受點苦。」

然而,專業養成期間,他有意無意聽到一些醫界陋習。例如,親族中有位長輩到某醫學中心開刀,雖然動的是小手術,有人暗示要給紅包,醫師才會認真開;長輩縱然心中不情願,還是照做,就選在迴廊的角落遞送。

手術是成功了,那位長輩碰到張�嘉時,即表演了塞紅包動作,還說醫師收下時有多俐落,代表很有經驗;長輩們頗不以為然:「得到利益,卻失掉人格,何必呢!」讓張�嘉以此為戒。

這點點滴滴的負面形象,鞭策著他不要走同樣的路。當他在林口長庚醫院擔任主治醫師,若有病人藏了紅包給他,他發現一定立刻退回,並附上一封信,寫下當年親友求醫的經歷,表達自己也曾是病家,不會對人有差別待遇,請家屬們務必放心。

冷靜沈著競速

有感於證嚴上人是以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為創院精神,張�嘉深感認同,二○○五年臺北慈院未啟業前,他就轉來服務,協助設置心導管室;從當年五月三十一日,心導管室開始收治第一例病患,九年來從未停歇,每分每秒處於待命狀態,一有緊急通報,「救心小組」行動立刻展開。

「心臟病有如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發作。」張�嘉強調,在心導室工作的同仁都有此認知,救命要救急,不能稍有延誤,所以大家選擇住在醫院附近||如護理師陳翠蘭跑來急診室僅需五分鐘;放射師鍾情華手機不離身,一接到電話,就三步併兩步到院,即便在半夜也一樣。

更令他欣慰的是,臺北慈院成立九年,最早來報到的九名心臟內科醫師依然堅守崗位;後來因應「周邊血管中心」設立,有三位醫師轉為治療下肢血管阻塞。為了應付龐大業務量,每年以增補一名醫師的速率在成長,現已達十三位,更可見該科的和諧與前瞻性。

心臟科醫師常要面臨生死一瞬間,壓力有如雷霆萬鈞之重。張�嘉形容:「那種感覺就像泰山崩於前,猶不改色。」愈是碰到危急個案,愈要沈著應對。

「沒心跳,就給心跳;血壓驟降,趕緊拉升;呼吸停止,快幫助呼吸!」在急救現場,不乏有病人到院時已心臟衰竭,甚至失去意識;如何將他拉回,考驗著施救者的應變能力,也試煉其穩定性。張�嘉說,自己有宗教信仰,遇到這種緊急狀況,總會默念佛號,短短幾秒鐘內就能冷靜判斷。

搶救過程中,自己也可能胃翻攪、胸悶或頭痛,但當救回性命,病人拉著醫護人員的手道感謝時,所有辛勞頓然消失,唯一留下的印記便是全身溼透的工作服了。

同理家屬心情

竭盡心力付出,若能獲得體諒,還算有了代價;最遺憾的是,盡全力搶救卻遭到誤解,就有苦難言了。

二○○三年,張�嘉在長庚醫院遇到行醫以來最大的震撼。那是位六十多歲女士,突發心肌梗塞,情況非常危急,送到急診室時,他判斷必須立即做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才有活命的機會。

陪同前來的丈夫不敢作主張,打電話給女兒,請醫師直接在線上跟她對話。王小姐一聽到母親要做手術,第一反應是:「『心導管』是什麼?」再來,她想母親從未發過心臟病,為何會有「生命危險」?她滿腹狐疑趕至醫院時,母親已做完手術從心導管室被推了出來。病人看著女兒來到,還笑笑告訴她剛才醫師如何用氣球擴張術幫她撐開血管……

沒想到進入加護病房後,護理師出來通知家屬病人已休克,醫師正在急救;一段時間後,張�嘉拖著沈痛步伐走出來說:「情況不樂觀,九成以上是沒救了。」

傷心至極的王小姐,很難接受這突來的打擊,迸出一句:「你害死了我媽媽!」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張�嘉的心,但他轉念,這是因為家屬對母親的擔憂大過一切;於是他聲色柔和地解說病人血管堵塞的情形,以及接下來會做什麼處置。

「如果她是我母親的話,我一定會同意繼續急救……」這句話感動了王小姐,她頓時恢復理智,含淚跪下求著醫師:「請再盡力救看看吧!」

又過了好長一段時間,張�嘉再度走出加護病房,請一位跟病患最親的家屬進去。「叫得醒的話,就有機會;不然以醫學專業來看,是走了!」

王小姐邁開大步跑到母親身旁,大喊:「媽媽!」很神奇的是,病人的眼皮竟微微顫動……又經過一個多小時救治,病人甦醒了,開頭第一句話就對女兒說:「這個醫師人很好,他一直很努力救我,你不該誤會他!」

病人平安出院,無奈半年後因為長期做腹膜透析導致腸穿孔,引發敗血症而過世。

一年後的母親節,張�嘉突然收到了一盆鮮花,竟然是王小姐代替媽媽送給他的。他回了一封信給對方,大意寫著:「當初在為您母親做緊急心導管治療時,我們素昧平生,她卻直誇我:『笑頭笑臉,很親切!』之後,她病情加速惡化,我也很難過,好像違背了她對我的信賴,總覺得欠她一分情,因此盡再大的努力,都是我該做的。治療過程中她承受了很多痛苦,仍是笑瞇瞇地表達相信我的處置。如此善良的母親,我很謝謝她,也會永遠懷念她!」

沒想到,隔年的母親節,他又收到王小姐所送的花;再過一年,王小姐出現在他門診,她告訴張�嘉:「真的很感謝您,讓我們全家可以多擁有與母親相處的那六個月,善盡孝道,也幫她圓滿了許多願望。」

不計較、不埋怨、挺得住

十一年過去了,張�嘉每年仍會收到鮮花,而這位王秀鳳小姐的父親、弟弟、丈夫和她自己也全變成張�嘉的病人。

今年母親節前夕,王秀鳳照例來到診間送花,她對張�嘉說:「當初因為有母親的這段經驗,才讓我了解醫療工作有多麼辛苦,您盡心救治那麼久,換成別的醫師早就放棄了;醫病關係會緊張,往往是因猜忌、擔心所造成。」末了她還補上一段:「如果沒有您的包容。這十一年來我還是不懂;我算有及時回頭啦!」

王秀鳳提到,每當看到電視播出病人家屬闖入急診室毆打醫師的畫面,都令她怵目驚心,她實在不希望社會大眾因不了解醫療型態而產生誤解,以她親身經驗,如果大家願意信任醫師,讓他們放膽去做,則醫病互信關係才可能慢慢建立。

聽完她的分享後,張�嘉也有感而發:「病人有危急時,家屬會生氣或害怕,這都可理解;但醫師卻不能因這些情緒就退卻不前,反而更要認真去做該做的事,相信這樣病人和家屬都能感受得到。」

「愈是遇到劍拔弩張的場面,愈要修練自己『禪定』和『忍辱』功夫。」張�嘉以這個例子告誡年輕的醫師們,家屬會有激烈的反應,是因為極度恐懼失去最親的親人;換個角度想,內心就能釋懷,也能將惡緣轉為善緣。

他勉勵後進:「不要計較三更半夜被叫起,也不要埋怨做了那麼累還被罵,並要能挺得住病人病情隨時的變化以及死亡的打擊;能通過這層層的關卡,方能成為一名『經驗成熟的醫師』。」

保養延緩老化

心導管室�,這天來了一位七十八歲老伯,由年輕的詹仕戎醫師為他做檢查;隔著玻璃窗,張�嘉立於電腦桌前,一面注視�面的每個動作,一面觀看螢幕影像,並就著停格畫面,開始與導管室人員討論血管堵塞的程度,是要做內科的擴張及放入支架治療,還是需要外科開刀,對病人會比較有利。

按張�嘉建議,這位病人阻塞的位置有兩處,即左主幹病變和右邊的冠狀動脈,其中左邊分岔的兩條大血管嚴重狹窄,就像大馬路不通,只好往小巷子鑽,但側枝循環的血流還是不足,若是發作,可能周邊一整片都會缺血,有猝死危險;而右邊的阻塞,以心導管放入支架,就能解決。

雖看似危急,但待在�頭的病人猶能與醫師對談,好像沒什麼病狀。張�嘉卻說,這才是心臟病可怕之處;就像這位老伯會來看診,也只是覺得胸悶、會喘,走沒幾步路就走不動,結果一檢查就這麼嚴重。

事不宜遲,張�嘉馬上打電話給專師,請她聯絡心臟外科醫師會診。另一方面,他請家屬們進入導管室,詳細解說病情,分析內外科治療,各有何優劣。

張�嘉表示,老伯年紀大,又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血管病變是屬瀰漫型,不單只有一段,若是放入支架,最狹窄的這段穩定了,可是過了一兩年後,本來不嚴重的地方也會惡化,這是可預期的;如果要在左主幹岔出的兩條大血管置放支架,困難度極高,卻有可能辦到。但相對而言,開刀做繞道手術成效會比較持久,就可免除多次再入院做置放支架之治療。

在與家屬商酌過後,他又強調,平日的保養最重要,所謂「上醫醫未病、中醫醫將病、下醫醫已病」就是這個道理。

他提起,早期農業社會,心血管疾病較少,是因為多數人一輩子勞動,到了七、八十歲血管才會老化;但現今,隨著飲食精緻化,吃多又少動,先是「三高」,再過來就會致病,罹病之齡已有年輕化趨勢。

而像這位老伯,就是自然的血管硬化,人老了,血管會變得沒彈性、纖維化,很正常,加上他本身又有一些危險因子,更會加速病症的進行。「這是自然的法則,就像東西用久了,會成、住、壞、空一樣。」具有佛學根基的張恆嘉如此詮釋著。

不過,在他的病人中有位慈濟環保志工,高齡九十歲了,曾中風又心肌梗塞兩次,每天仍固定走路去做資源回收,因為常運動又茹素,加上當志工,心情很愉快沒煩惱,身體狀態一直保持得很好。

張�嘉說,這位「老師姊」十七年前發生心肌梗塞,從林口長庚一路跟到臺北慈院,心臟沒再繼續惡化,「下次見到她時,我應該要跟她合照一下,她真是病人的一大模範啊!」

完美來自團隊

「心臟疾病好發於冬季,也與血壓高、血液粘稠有關……」張�嘉除了例常的行政、看診和做心導管手術外,也常應邀和慈濟志工分享心血管保健之道,面對為數眾多的年長者,他總以愛護和疼惜之心關照,如同臺北慈院也常受到志工們的照顧。

張�嘉說,去年臺北慈院接受評鑑,在醫療照護組百分之九十五條文中,慈院被評為A級,全院同仁與有榮焉;但在評鑑之前,志工們出動大量人力來幫忙清潔環境,當中還不乏有藥學、護理及社工背景;而當全院同仁忙碌準備時,志工們還設置「溫馨小站」,準備擔仔麵和水果,為每位加班的同仁補給營養,全力護院之舉,讓人感動。

也因有這股力量加持,才讓他們更有決心往前衝。以心導管治療為例,全世界心臟學會的標準是九十分鐘內打通血管、成功率百分之七十五,才算及格;而臺北慈院不僅達陣,還把標準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結果也都達到了。

而手術治療水準,也獲得國際肯定。今年初在臺大醫院所舉辦的「二○一四年臺灣心血管介入醫學國際研討會」,來自美國、德國、日本、荷蘭及兩岸各大醫院心臟科菁英聚集、交流經驗,臺北慈院受邀進行六場實況術式表演,包含心導管和周邊血管各三場,超高難度的手術技巧展現,深獲大家好評。

其中,鑽研心血管介入醫學二十年的「心血管醫學中心」主任柯毓麟,帶領團隊示範以「高速旋磨器(rotablator)」,治療一例嚴重多枝血管瀰漫鈣化之血管病變,利用前端僅一點五毫米(mm)的鑽石磨刀頭,將血管內的鈣化成分磨除,減緩部分阻塞,然後才做氣球擴張與放置支架。當柯主任打通鈣化血管時,全場報以熱烈掌聲,有人更直呼:「太完美了,真是佩服!」

而其他沒上場的醫師也總動員,有人擔任心導管室的導播,擷取畫面;有人充當助手,有人負責活動的籌畫及處理細節;包括助理、放射師、護理師及病房的專師也都犧牲假日,全程投入……這讓在臺大醫院會議中心現場的張�嘉感到好驕傲:「我們所展示的不僅是技術,更是整體團隊力量的發揮,相信未來我們一定會做得更好,表現更亮麗。」

回首當年,張�嘉自覺,是因為成績好才踏進醫學路,並非出於自願,卻也帶著祖父滿滿的期許;如今他五十四歲,行醫快三十年了,愈來愈愛這個行業,也愛自己所走的心臟內科,愈做愈歡喜。

「『救心』行動刻不容緩,生死一瞬間,我一定會要求自己做到最完美,因為再也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了!」張�嘉說著。

(部分資料提供/明含)

社論/高等教育的價值
 

六月畢業季,慈濟大學和技術學院共歡送一千三百餘位畢業生,他們由師長撥穗,授予學位證書。來自全臺的家長蒞臨觀禮,感受到洋溢「感恩、尊重、愛」的慈濟人文精神。

畢業典禮莊嚴溫馨,一齣齣音樂手語劇,道盡感恩與祝福──校長與老師們的句句「叮嚀」;慈誠懿德會長年陪伴關懷學生,再次強調「答案」就是愛;在校生以《無量義經•德行品》祝福學長姊成為各行各業的典範。最後,畢業生以一曲「感恩」回饋師長。

大部分學子將投入職場,證嚴上人勉勵畢業生莫忘自愛與愛人,堅持人生目標與方向,承擔起社會責任。兩校校長也殷殷提醒,邁向人生新階段,要兼具專業、敬業、樂業的態度;人生有時陽光燦爛,有時驚濤駭浪,遇到挫折不抱怨、不退縮,就能有更多成長機會。

畢業生在步出校門的最後洗禮中,回顧師長恩、父母恩、眾生恩,尤其父母恩重難報。如就學與實習期間獲得各種獎項的慈大醫學系畢業生許晉譯,提及自己的父親在夜市擺攤,辛勤栽培他成為醫師。父親的堅持和身教,是他的榜樣,他會以此恆持行醫的願力。感受到學長指導的用心,他選擇留在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回饋培育他的這片土地。

畢業生進入社會,心懷理想,但難免遇到挑戰。以醫護這一行為例,原本是需兼具專業與慈懷的志業,卻有商業化的趨勢。病人看待醫護人員,宛如消費者一昧要求服務業。工時長、壓力大、醫療糾紛機率高,在在考驗醫護工作者的初心。

不僅「醫病、醫人、醫心」使命重大,科技日新月異,臨床與研究更需相輔相成,以病為師,讓更多病人受益。

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內外科團隊,即充分發揮「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醫護人員志同道合,不斷精進醫術,救護的範圍從以往的心臟血管延伸到下肢的「周邊血管」。醫師身著重達五、六公斤的防輻射鉛衣,手術時間短則一小時、長則超過八小時。只為搶救生命於危殆。

由此可見,即使成為獨當一面的醫者,依然需要不斷謙卑學習,調和醫病關係,研發新的治療方式。這個態度值得年輕學子效法,即敬業樂業,以服務人群為己志,才能真正發揮高等教育的價值。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71期

畢業前夕,我想完成的是…
畢業前夕,記得和給予支持的每位親朋好友表達感謝之意!最重要的是,好好說再見。為了不留下遺憾,對這一聲『再見』投注滿滿的心意,而且努力傳達給對方吧!

熱門午茶去處 八拾捌茶輪番所
身處八拾捌茶輪番所的塌塌米這一區,嗅著檜木的清新氣息,欣賞窗邊打理的井然有序的日式小庭院,啜飲沁涼卻不傷身的冷泡茶……夏日午後,沒有比這個更加舒心的了。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