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無線充電商機不設「線」 四年預估成長40倍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跟我學日語—中級報】以插圖搭配句型文法說明,讓你不僅瞭解文法,更可輕鬆、愉悅地學會實用的生活日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7/03 第5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無線充電商機不設「線」 四年預估成長40倍
   
法規訴訟 KIPO將電腦軟體納入專利保護範圍 最新修正軟體審查標準7月1日正式生效
   
深入報導 少子化嚴重 2030年前勞保不漲三倍就破產
   
研發創新 薪資凍結15年 企業主:謝謝人力銀行
   
智財管理 陪你玩、幫你做飯!服務型機器人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無線充電商機不設「線」 四年預估成長40倍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自從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後,出門在外你是否常說這句話:「手機快沒電了,線借我充一下好嗎?」 


不過,自從有了「無線充電」技術之後,不再需要使用傳統連接線,就能給電子設備充電。根據市調機構IHS iSuppli統計,2012年已有超過500萬台電子裝置搭載無線充電功能,更預測2015年時將會突破1億台。雖然2013年全球無線充電市場規模僅約2億美元,但未來四年將呈現40倍的巨幅成長,2018年時達到80億美元!

無線充電到底有多夯?截至 2013 年底,全球約有62支手機支援無線充電,HTC、Nokia、Google都推出內建無線充電的智慧手機;蘋果公司(Apple)即將推出的iPhone 6及iPad Air 2,也傳出會採用無線充電。無線充電雖然不是新技術,主因是輸出功率技術上的突破,讓各大廠相繼決定大量採用無線充電。今年Computex上,英特爾(Intel)展示全新的無線傳輸及無線充電技術,能透過桌面對筆電、平板傳輸電力,當然也能大量應用在穿戴裝置上。

雖然無線充電產業看似商機無限,但至今仍未有一套標準的共同規範,以致於全球大廠商各組聯盟對陣的局面。唯有突破規範標準障礙,商業化運用才能更普及。

磁感應(magnetic induction)VS.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可分為直接將裝置放在充電板上的「磁感應」方式,以及非接觸性充電的「磁共振」方式。磁共振需要多項技術支援,且費用較高,若要商用化需要較長時間;相對來說使用磁感應技術的成本較低。

三大陣營目前現況

目前無線充電共有三大聯盟,採取磁感應技術的無線充電聯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簡稱WPC電力事業聯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簡稱PMA,另一個無線電源聯盟(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簡稱A4WP)則是採取磁共振技術。

表一、無線充電三大技術聯盟

項目

無線充電聯盟

WPC

無線電源聯盟

A4WP

電力事業聯盟

PMA

聯盟全名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

Power Matters Alliance

成立時間

2008

2012

2012

基礎技術

磁感應

磁共振

磁感應

規範標準

Qi

Rezence

PMA

主要成員

Qualcomm、Samsung、Panasonic、Sony、Philips、 HTC、Haier、Google、TDK、Microsoft、MediaTek等213家公司

Qualcomm、Samsung、Intel、Dell、Broadcom、WiTricity、 TI、NXP、HTC、LG、SanDisk

、鴻海精密、聯想等超過100家公司

Duracell Powermat 發起,已有超過100個會員,目前得到了Google、AT&T 、星巴克、麥當勞的加盟

應用主力

智慧型手機

NB、平板電腦或其它消費電子設備

於連鎖通路提供無線充電設備

資料來源:WPC、A4WP、PMA官網 吳碧娥/整理

觀察目前的發展趨勢,WPC擁有最多的會員數量,產品導入市場的進度也最快;雖然WPC是磁感應技術起家,現在也正積極訂立磁共振的充電標準,朝向磁感應與磁共振的雙模充電方案,此舉讓原本就擁護磁共振的A4WP和支持磁感應的PMA同時倍感威脅,反倒促成A4WP和PMA決定攜手合作,共同制衡WPC一家獨大。

根據A4WP和PMA雙方協議書內容,A4WP採用PMA的磁感應標準規範,將可同時支援多模磁感應和磁共振的無線充電技術;而PMA則採用A4WP的Rezence作為單模與多模充電時,發送端(TX)和接收端(RX)的磁共振技術標準規範。此外,雙方也將合作研發開放平台,用來管理整個無線充電網路服務。

台廠相繼投入產品開發 先壓寶WPC陣營

由於WPC最早制定出Qi標準,商業應用的發展也最快,除了IC設計龍頭聯發科三大陣營都加入之外,台廠IC設計和微控制器廠商幾乎都選擇「西瓜偎大邊」,消費IC設計公司淩通、微控制器廠盛群及鍵盤控制晶片廠迅杰,均已投入無線充電晶片開發,不約而同選擇送WPC認證。聯發科在2011年就開始研究無線充電晶片,並與美國無線充電技術公司Witricity簽署技術授權協議;凌通則是台灣第一家取得WPC Qi認證的IC晶片廠,目前已開始接單和量產。

富達通在2014年第二季推出業界首款雙模無線充電發射器,可搭配符合WPC Qi標準的無線充電接收器,採用5瓦功率為智慧型手機充電外,更申請中大功率無線充電接收器專利,實現最高達100瓦功率的應用,充電效率達80%以上,此規格已大幅超前Qi陣營,可望提早布局電動工具、電動機車與掃地機器人等中功率應用市場。

表二、IC台廠無線充電發展現況

IC廠商

無線充電目前進展

隸屬聯盟

聯發科

多模無線充電解決方案MT3188順利通過WPC聯盟的Qi認證,消費者可將具無線充電功能的手機及平板電腦等裝置放在無線充電墊上任何位置充電,一個充電墊也可同時為多個裝置充電。

MT3188目前已送樣客戶,預計第3季將有商品化產品上市。

產品同時相容於WPC、A4WP及PMA

凌通

8位元MCU微控制器產品已在2013年取得WPC的Qi認證,並於第2季開始獲得訂單,為國內最早量產出貨的無線充電晶片廠,主要客戶為中國白牌手機。

凌通目前已開始大量出貨無線充電發送器(Tx)與接收器(Rx)等元件,發送器應用市場涵蓋機上盒、充電板、家具、玩具與顯示器;接收器目前則以手機背殼為主要應用市場。 

WPC,未來可能發展支援PMA標準的解決方案

盛群

新版的無線充電IC已送國內相關認證機構進行先期測試,預計6月能通過測試,將拚今年Q3通過WPC認證,可望於今年Q4量產,會先從傳送電源的發射端(TX)產品開始出貨。

WPC

迅杰

迅杰推出WM6651與WM1211 兩種控制IC,接收端以及發射端方案齊備,可客製化提供大線圈或標準型線圈的選擇外,轉換功率達72∼75%。 

迅杰已獲得中國智慧手機及行動電源相關訂單,預計7月可取得WPC驗證通過,8月即可量產出貨。

WPC

資料來源:各業者/吳碧娥製表

國際大廠朝多模解決方案邁進

不同於台廠必須先選邊站,國際大廠擁有更豐富的資源和資金,研發趨勢則朝多模化的解決方案進行,美國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及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均同時身為三大陣營的會員,產品佈局也是朝向能夠相容於Qi、Rezence、與PMA三種標準中。台灣目前僅有聯發科宣佈開發出多模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無論是感應式或共振式無線充電都能適用,這也是現今無線充電IC的發展重點。

表三、美國大廠無線充電發展現況

廠商

無線充電目前進展

隸屬聯盟

Qualcomm

Qualcomm早在2008年開始佈局無線充電,是首批獲得Rezence認證的公司,包括無線功率接收器WPR3401A、小型終端發射器WPR3501A和多終端發射器WPR3502,相關終端產品可望在今年上市。

Qualcomm的WiPower是一項無線充電參考設計,採用專利授權提供解決工具和方案,Qualcomm WiPower LE版本則是適用於低耗能可穿戴裝置,除了已商用的智慧手錶外,高通正積極佈局健身追蹤器、照相機、醫療感測器等應用。

WPC、A4WP及PMA

Broadcom

Broadcom新推出支援無線充電技術的電源管理單元晶片(PMU)BCM5935,能夠從Rezence、Qi與PMA等3種標準中,自動選擇適當的規格運作(也可改用單一模式作業),以便相容於採用不同充電標準的設備,電源轉換效率可達88%。

WPC、A4WP及PMA

Texas Instruments

TI 最新 推出的bq51020 與 bq51021 單晶片 5 瓦接收器,電源轉換效率達96%,大幅降低 50% 的功耗、溫度減少35%,可以更高效率為符合 Qi 標準的手機、平板電腦以及行動電源等電子設備充電。

WPC、A4WP及PMA

Apple

Apple的無線充電專利是透過磁共振原理,不需要透過充電板或電源線,即可讓行動裝置可在1公尺內無線充電應用,即使任意移動充電裝置,也不會影響充電效率。

獨立規格

資料來源:各業者/吳碧娥製表

無線充電終端產品應用 提高功率是關鍵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應用上,無線充電技術已成為新一代智慧型手機的特色,現有無線充電方案多從高階產品優先導入,內建或是搭配擴充配件升級無線充電方案。目前Nokia、HTC、LG等手機大廠都是採用WPC的Qi標準,WPC宣稱,目前全球累計已有超過2,000萬個具Qi認證的無線充電產品出貨。在2014年COMPUTEX中,也是Qi方案、線圈、充電基座設計方案產品為多。但無線充電要能降低成本門檻,才能進一步導入中低階手機擴大應用範圍。

除了智慧型手機外,無線充電技術應用領域正加速擴大。無線充電標準制定組織與晶片業者正致力於提高輸出功率,WPC已完成中功率標準規範,2014年開始進行相關產品認證,很快即可看到支援中功率標準的終端產品上市,下一階段分別鎖定30瓦、90瓦及120瓦應用,未來更多電子裝置都能具備無線充電功能,像是英特爾〈Intel〉就宣布要在今年底推出配有無線充電功能的Ultrabook。

無線充電專利申請 美國持續大幅領先

根據WPC的專利授權政策,針對5W以下的低耗能接收器,在2014年之前均免除專利授權使用費;如果終端市場在2014年底已安裝的總數達到5,000萬套,專利授權將繼續提供免費使用。若啟動專利授權收費,也要遵循RAND原則,也就是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性的進行授權,避免不當壟斷阻礙產業正常發展。另一方面,A4WP組織的白皮書也宣示,成員內部之間的授權專利同樣應遵循RAND原則;對外的專利授權,則由各成員公司按照自己的規則對外授權。

北美智權報早在64期文章《跨時代技術 ─ 無線充電專利大戰 美日韓領先》一文中,即針對無線充電專利佈局進行分析。本文繼續以wireless power及wireless charging作為搜索關鍵字,統計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已獲證並已公告的專利數據,為了排除相關度不高的專利內容,若以題目(Title)和請求項(Claims)都包括wireless power為條件,已獲證的專利數量為117件,其餘統計數量請見表四。

表四、無線充電在美國已獲證之專利數量

關鍵字

搜尋條件

專利數量

wireless power

Title AND Claims

117

wireless charging

Title AND Claims

30

wireless power

Claims

316

wireless charging

Claims

69

wireless power

Title

155

wireless charging

Title

43

資料來源:USPTO 資料庫版本至2014/06/17 吳碧娥/製表

進一步分析這117件專利,美國以38件居冠,其中美國QUALCOMM 19件,以電路、充電電路裝置、近場傳輸系統為主;韓國Samsung和日本TDK各11件打平,美國Broadcom也有10件專利獲證。

表五、以國別統計在美國獲證之無線充電專利數量

專利權人

國別

數量

QUALCOMM Incorporated

美國

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韓國

11

TDK Corporation

日本

11

Broadcom Corporation

美國

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日本

6

Panasonic Corporation

日本

5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美國

5

Omnilectric, Inc.

美國

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韓國

3

Fujitsu Limited

日本

3

搜尋條件:Title AND Claims —wireless power 資料來源:USPTO 資料庫版本至2014/06/17 

吳碧娥/製表

接下來若以國別(Assignee Country)來搜尋無線充電專利,結果顯示美國遙遙領先,日韓相互抗衡的局勢仍舊不變。

表六、以國別區分之無線充電相關專利統計

國別

wireless power

wireless charging

美國

179

29

日本

36

3

韓國

32

10

台灣

3

11

大陸

2

4

總計

252

57

搜尋條件:Claims—wireless power/ wireless charging + Assignee Country  

資料來源:USPTO 資料庫版本至2014/06/17 

吳碧娥/製表

最後從IPC分類來看,申請數量最大宗落在分類號H01F,大部分專利技術領域均集中在變壓器、電抗器或扼流圈的電特性之電路;其次是H02J,用於充電或是負載供電的電路裝置;以及運用在磁感應的傳輸系統(H04B)。

表七、以IPC國際專利分類看無電充電已獲證之美國專利數量分佈       2014/06/17

分類號

內容

專利數量

H01F

磁體;電感;變壓器;依磁性能選擇的材料

39

H02J

供電或配電之電路裝置或系統;電能存儲系統

16

H04B

傳輸系統

12

H01M

用於直接轉變化學能為電能之方法或裝置,例如電池組

5

H02M

交流與交流之間,交流與直流之間,或直流與直流之間及用於電源或類似的電力系統之變換設備;直流或交流輸入功率轉變為浪湧功率輸出

4

G05B

一般的控制或調節系統及其功能單元;用於系統或單元之監視或測試裝置

4

H01P

波導;諧振器,傳輸線或其他波導型器件

3

H01Q

天線

3

G08B

信號裝置或呼叫裝置;指令發信裝置;報警裝置

3

H05K

印刷電路;電氣設備之外殼或結構零部件;電氣元件組件之製造

3

A61N

電療;磁療;放射療;超音波療

2

F16C

軸;軟軸;曲軸機構之元件;除傳動元件以外之轉動部件;軸承

2

G01J

紅外光、可見光、紫外光強度、速度、光譜成分,偏振、相位或脈衝特性之測量

2

G05F

調節電變量或磁變量之系統

2

G06F

電子數位資料處理

2

G07F

投幣式設備或類似設備

2

IPC國際專利分類第8版(200601),僅列出獲證專利兩件以上之分類 

資料來源:USPTO 吳碧娥/製表

過去受限於標準未統一、充電效率不理想及成本因素,無線充電一直是叫好不叫座,2014年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多模方案的成熟,擺脫線纜的束縛是消費電子產業必然的發展趨勢,無線充電應用將從手機往NB、平板、車用裝置等多面向滲透,可望成為今年市場的新熱點。IC設計產業一向是台灣的優勢,應把握行業巨擘大廠引領的帶動效應,提早佈局在產業鏈中佔有一席地,共同搶食無線市場市場大餅。

 
KIPO將電腦軟體納入專利保護範圍 最新修正軟體審查標準7月1日正式生效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韓國智慧財產局 (The Kore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KIPO) 日前公告,新修正的發明審查標準已於7月1日正式生效,在新修正的審查標準中,電腦軟體已可予專利。

新修正的項目及細節

(1) 將審查標準重新命名:將原名稱為「電腦相關之發明」(Inventions Related to Computers)的審查標準更改為「電腦軟體相關之發明」(Inventions Related to Computer Software)。

(2) 允許電腦程式及其他類似的項目歸類為「發明」:符合所有條件之軟體將被認可為產品發明,並依據專利法授予專利。應用程序、平台、作業系統及其他擁有不同名稱但功能與電腦程序類似的軟體,都將被視為可予專利。

(3) 闡明軟體可專利的需求條件:軟體專利授權的需求及標準將以簡單易懂的用語來明訂細節。

KIPO表示,這些次修正顯示了軟體產業希望藉由專利來保護各種軟體之商業利益的需求。軟體技術在近年來發展蓬勃,除了已經完全與醫療及自動化產業融合之外,同時也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軟體在許多行動設備的應用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這些電腦程式以前並不具專利適格式,因此韓國平均每年拒絕的軟體專利申請達600件之多。如今,新修正的發明審查標準正式生效,是否會為韓國的軟體產業帶來什麼衝擊呢?有待觀察。

 
少子化嚴重 2030年前勞保不漲三倍就破產
蔡佑駿╱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知道台灣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危機有多嚴重嗎?最快2030年、也就是16年後,台灣的老年人口大幅增加、人口年齡的中位數是48歲,也就是說台灣有一半的人口在48歲以上。到了2060年,半數人口更高達57歲以上。這樣的情況如果用現在的社會福利來看,到了2030年,符合勞基法規定60歲以上可領退休金的人口高達737萬人,但處於畢業後可工作的人口僅有1,178萬人,相當於每1.6人要供養一個高齡人口的社 …

 
薪資凍結15年 企業主:謝謝人力銀行
姜清凰╱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台灣的人力銀行是一個很特殊的文化,大大小小的人力銀行競相炒作話題,十五年來,大學畢業生起薪從28K被一路喊到16K,在勞動部今年公布後才發現原來是27K。探究人力銀行的樣本與調查方式,即可知其粗糙不堪之處。然而在無管理也無約束的情況下,人力銀行的誤導造成勞資資訊的偏差,使得勞工薪資低落、許多企業也找不到人。勞工薪資凍漲十五年,人力銀行堪稱推手。所幸,在國際職業社群網站Linkedin要進軍中文市場後,這樣的情況有機會出現轉變。

自網路興起之後,勞工使用人力銀行找工作取代了傳統的報紙分類廣告,宣告了數位化求職時代的來臨,而在傳統104、1111人力銀行兩大興起之後,又陸續地跑出如yes123(自由時報成立)、518人力銀行(數字科技),以及一些小的網路人力銀行或求職app等。這樣數位平台媒合的找工作生態,如同寡佔市場般的緊緊掐住勞工找工作的管道,人力銀行喊薪資跌就跌、喊漲就漲,時而唱衰新鮮人、時而嘲諷轉職族,人力銀行從90年開始迄今15年的時間,彷彿間擁有了台灣的勞工與薪資調查的話語權,一切都由人力銀行說了算。企業裁員多少,不是看經濟部的歇業家數統計,是聽人力銀行的;企業降低起薪,用的是人力銀行網站上最極端的個案,然後變成每家公司比較的參考;企業的薪資統計,看到竟然不是勞委會與主計處的資料,而是偏向資方人力銀行自己的調查報告(畢竟付錢的是公司),這樣的現象,合理嗎?

在政府怠於宣揚人力資源調查(勞委會、勞動部本來就有職類薪資調查)、以及人力銀行紛紛重金邀請媒體與網路高手不斷的炒作話題下,最終勞工的薪資或人力資源現況,人力銀行說了算。在人力銀行的獲利模式終究是來自於徵才企業的情況下,人力銀行手上的調查天秤逐漸地往企業傾斜、對勞工越來越不利,甚至人力銀行的發言人、主管,可以在公開表示要新鮮人去當免費的志工、說大學生延畢就是懦夫。在人力銀行拼命以話題聳動競爭下,不斷加碼唱衰台灣勞工薪資,。為什麼?因為談加薪,媒體沒興趣;講衰退、裁員、失業,塑造恐慌,才會有被報導的機會。於是在不斷競相加碼下,新鮮人起薪年年降,年頭年尾到隔年,一降、再降、年年降。

確實,社會的薪資不振,不全是人力銀行的責任,然而在亞洲各國裡、台灣可以是唯一維持這麼長久龐大的薪資不振的國家,相較於他國這麼獨一無二的人力銀行議題炒作文化,難道不是扮演重要催化劑的角色?

人力銀行自出現以來興盛了十五年。十五年來,我們的上市櫃企業EPS連年成長,但勞工的薪資卻是跟漸凍人一樣的萎縮。我們的人力銀行喊薪資冷凍、薪資衰退,全國的大小企業主可以告訴你薪資不調有理,有調薪你就要感謝「溫暖的小確幸」,而忽略員工本來就是跟公司共享獲利成長的果實,調薪只是反映獲利的成長與通膨而已。十五年來,人力銀行的連年唱衰,從網路泡沫化喊到金融海嘯,亞洲各國的薪資水平都是成長的,只有台灣冷凍。放眼各國,日本、美國、歐洲、中國的人力網站文化也發展很久,宣傳的重心都放在企業招聘與面試技巧上,從沒看過如同台灣如此偏差的人力銀行現象。

台灣的人力銀行,不用負責嗎?

人力銀行怎麼操作新聞?

台灣的人力銀行與媒體的關係由來已久,104人力銀行堪稱始祖。104人力銀行的宣傳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針對自己的求職求才資料庫進行統計分析,然後製作成調查報告的形式刊登在晚報上,如果有新聞性,當天的電視媒體、或隔天的日報,就會跟進報導該則新聞,可謂是以最低成本達到宣傳的效益。

然而這套模式,從民國九十一年開始,在其他人力銀行業者加入、陸續加碼議題行銷後,話題就變得越來越辛辣了。這些人力銀行找來了操盤行銷與公關的高手,擁有人數不少的行銷公關部門,規劃不同的議題來發表,最基本的是所謂三大節獎金調查---年終獎金(春節)、端節禮金、秋節獎金,其他大拜拜型的新聞活動,至少會有五一勞動節(勞工痛苦指數)、大學指考前的企業心中十大名校、以及新鮮人心目中的十大求職企業等調查,還有每年逢八月底、九月底必發的新鮮人失業狀況調查等等。

除了大拜拜型的新聞議題求曝光之外,其次會有的就是人力銀行本身自己發想的新聞調查,比如說上班族憂鬱指數調查、夢想情人調查、通勤時間調查、甚至連國片觀賞調查都可以。

看看那些驚人的議題:七成大學應屆畢業生失業、5%大學生兼差搞援交、三成企業要裁員、上班族一個禮拜有幾次性愛,而每年大家最愛玩的版本,莫過於拿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態度與薪水來做文章,打從民國九十一年人力銀行評鑑大學畢業生起薪是兩萬七,後來一路砍到兩萬六、兩萬四、最後只剩下兩萬二,前年還有人力銀行加碼喊出一萬六,試想,各人力銀行的規模不同、樣本分布也不同,這種調查出來的代表性,幾近於拿偏頗的個案來當作薪資的通案,變相打壓全台灣大學畢業生的薪資,這樣的作法,合理嗎?

諷刺的是,今年勞動部終於願意出來開記者會講新鮮人的薪資,根據勞動部公布的一○二年「職類別薪資調查」,去年初任人員平均起薪(新鮮人首份薪水、每月經常性薪資)為二萬五一七五元,兩萬七千四百六十二元,這是才是凍漲十五年的薪資真相!試問,那先前人力銀行那些數據、離譜到只剩下一萬六的起薪是哪裡來的?拿個案當通案,影響企業跟勞工之間的薪資,而我們的政府竟然視若無睹,這樣,合理嗎?

人力銀行的調查方式

台灣的企業總家數約132萬家,人力銀行調查的最大迷思,就是樣本代表性不足,以及「email回收調查」,因為人力銀行只能拿自身的資料庫來調查,也不可能養電訪人力。而在這裡面就會出現許多統計上的盲點與謬誤:

第一,    各家人力銀行的規模不同,有的人力銀行有十萬家以上客戶、有的只有幾千家,距離這麼龐大的132萬家企業,樣本代表性在哪裡?

第二,    132萬家企業,各行各業大不同,有的人力銀行科技業的客戶多,有的人人力銀行服務業的客戶多,一份薪資統計,怎麼能代表全部的企業?

第三,    人力銀行的薪資調查如果不是用求職者履歷表上寫的資料,就是讓企業自填、email回傳,回收率、填寫率本來就偏低,而許多薪資除了規定外、本來就是談出來的,拿偏低回收率、偏低的薪資、偏頗的樣本,來當作全體勞工的薪資,合理嗎?

這種不嚴謹、代表性堪稱偏差中的偏差的調查方式,調查方法本來就有問題,拿來談談風花雪月的職場調查,當作茶餘飯後的報導或許可以,拿來發表作為勞工的薪資,適當嗎?而更悲哀的是,有能力的勞工人才不是沒有去處,在台灣薪資被打壓,這些人才用自己的腳、去外商、去其他國家,領取自己應有的待遇,然後,台灣的企業主納悶自己的給的薪資應該合理、卻為什麼不容易找到好人才?好人才為什麼寧可去外商、去陸商?邊打壓勞工薪資、邊招募不到人才,這種奇特不平衡的現象,堪稱台灣的職場特色。

所幸,上班族還有新的選擇,不是只有人力銀行了。

商務版臉書Linkedin興起  104人力銀行急推104plus應戰

以「提供專業人士交流的國際社群」LinkedIn推出中文版本,要進入中國與台灣了。去年,Linkedin的營收成長率高達80%,遠遠超過其他網路公司,被富比士雜誌評論為成長最快的科技公司。

Linkedin是甚麼樣的網站?你可以把它視為商務與專業人士的職業交流、求職臉書,走的是更職業化的服務。你將自己的職業、經歷,以你偏好的方式編輯放到Linkedin上面,然後,你可以開始跟上面的社群互動,根據你選擇的社群、專業領域、以及所在地點,追蹤許許多多公司社群、尤其是外商公司、該公司員工社群的動態與資訊,而這些服務如同臉書或人力銀行一樣,是免費的。

最重要的是,由於專業人士集中程度較高,這裡是許多獵才公司必看與追蹤的地方,許多職務機會只有這裡才有。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的履歷表放在人力銀行,無論專業與否、你的履歷表是同時一大群秀給企業看,企業很容易忽略你的履歷,越大的公司,被HR忽略的履歷越明顯;但在Linkedin,因為你的專業被明顯的凸顯出來,會有公司的HR或獵才公司主動找上你。當然,Linkedin自己也會根據用戶的專業屬性或履歷,提供合適的職缺推薦。

相較於台灣的人力銀行,由於Linkedin的商務模式不需要傾向資方,專業人士可以在這裡盡情地享受應得到專業重視,得到應得的工作機會與待遇方案,更重要的是,比起本土的人力銀行,還多了許多國外的工作機會,當然,前提是你要有相當的英文能力。

現在,Linkedin要來台灣了,104人力銀行也趕快推出104 plus應戰,希望減少Linkedin的衝擊。然而Linkedin的龐大既存人際網絡與全球化工作,卻遠非台灣的人力銀行可以比擬,對台灣的上班族與勞工來說,無疑是全新的選擇與替代方案。

上班族找工作薪資大躍進的機會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編輯小記:本篇報導雖以Linkedin作為新的求職典型,但絕非為了幫Linkedin廣告,而是站在要跳脫出勞資偏頗天平的人力銀行求職模式,又要讓使用者與國際接軌,現階段如同Linkedin這樣經營有規模的,在中文市場還沒有,因此謹以Linkedin作為新的求職典型,提供讀者參考。

 
陪你玩、幫你做飯!服務型機器人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唐鴻╱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資料,家用服務型機器人佔目前國內業者投入產出的最大宗。其中清潔機器人產品,國內至少已有松騰、微星、和碩聯合、東元電機、凌海(華碩子公司)、昆盈、萬潤、鴻奇等八家公司投入。另有台灣業者皇田與臻禾兩家投入割草機器人的研發。

娛樂類機器人方面,手機代工業者華寶通訊(現已併入仁寶),研發出具有互動能力的陪伴型機器人Robii,市場反應相當良好,可能推出後續產品。華寶通訊與祥儀也投入照顧用途的醫療機器人研發。此外,許多原本研發工業機器人的廠商,例如上銀、和椿、長毅等,也投入服務型機器人的研製。鴻海也以代工日本的仁型機器人「Pepper」,被肯定絕對擁有頂尖服務型機器人的製造實力。

除了直接研發機器人的廠商,因為智慧型服務機器人涵蓋了蓋電機、機械、資訊、通訊、電子、能源、材料及創意內容等產業,台灣在各領域都有眾多的廠商,只要能夠整合完善,台灣在這場服務型機器人革命中,已經佔有了不錯的攻擊發起線,但根據英國智慧財產局的研究,台灣廠商專利強度較為不足,則顯然是必須加以強化的重點。

服務型機器人生動切入生活 將成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

電影中舉凡有人工智慧,與人類互動頻繁的機器人,為「服務型機器人」(Service Robots),這型機器人的發展,過去遠遠落後工業用機器人,因牽涉到複雜的人工智慧與各種感測技術,但隨著科技進步,服務型機器人預計將會有爆發性的成長,甚至被譽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要角。服務型機器人產業,台灣也有良好的切入機會,有望這波革命中,佔據不錯的攻擊發起線!

2020年的連續假期,「好不容易休假在家了!」A先生,30歲,單身上班族,雖然習慣了外食,但今天想享受一下家常美味!A先生的「室友」正好擅長烹調,「老王,幫我做一頓拿手料理吧!」,A先生呼喚室友…老王在幾秒內很快的回應:「今天附近超市進了一批烤鴨,限量的,你愛吃吧!?而您最看起來臉色不太好,上次測血壓,你跟我說了,也有點高,那配點附近大賣場剛進的生鮮蔬果應該不錯…所以菜單建議是這幾道…」A先生欣然同意,老王很快的採買好,並煮出一道道美味佳餚。

這天凌晨,A先生想吃點特別的宵夜,「老王弄的菜很健康,但人生總要享樂嘛!」獨自開車到了附近的燒烤店,雖然夜深了,店員「小張」還完全看不出疲累,熱情滿溢的招呼,上菜,直到A先生酒足飯飽…可惜單身吃飯越吃越寂寞,小張”似乎”看出了A先生的心思,附耳說了一些悄悄話…A先生突然從渾沌狀態清醒,笑笑的牽起了隔壁「女孩」的手,在女孩嬌媚的笑靨中,一起上車離開…


快餐廚師的工作,很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圖片來源:網路可公開使用圖片

服務型機器人替代「腦力工作」 成第三次工業革命要角

前述的故事看似稀鬆平常,但是故事中的「老王」、「小張」、「女孩」都是「機器人」,可能就讓很多人覺得「怎麼可能」,但故事中的各種能力,正是「服務型機器人」的目標:

1、機器人「老王」與超市、大賣場的物流系統連線,清楚即時的食品、生鮮到貨狀況;平常記錄A先生的飲食喜好,搭配上最新餐飲潮流、健康趨勢等雲端資訊,再透過與家庭健康設備連線,掌握A先生的長期身體狀況,能快速的從這些海量資料(big data)與深厚資料(thick data)分析出最適合的菜單。

2、服務業人力替代,例如前述故事中的24小時餐飲服務,服務人員只要按照點餐上菜的SOP流程即可,如果以真人服務,至少需要三批人力照三班輪,還需要排休假等狀況,如果營業規模擴大,人力需求也會持續擴增,但機器人「小張」則無此問題。「女孩」則代表機器人陪伴與安慰人類的能力,在人工智慧與擬真外型的加持下,更加進化,甚至已經能滿足成人的需求。

前述的服務型機器人,都有類似人類的外型,但故事中沒有描述的,未來世界有更多”不像人類”的服務機器人,在A先生的週遭,協助人類生活…例如外型像蛇一樣的機器人,能夠鑽入核電廠或類似的危險裝置內,進行檢查作業。在重要軍事據點巡邏的”戰士”,也是以履帶移動的武裝機器人。


利用像蛇一樣的裝置,機器人可以深入各種設備檢查,包涵核電廠。圖片來源:OC Robotics


武裝巡邏機器人,這也是服務型機器人…圖片來源:網路可公開使用圖片

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使用蒸汽機等設備,以機器代替手工,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利用電力、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汽車)、新通訊方式(電話、廣播和電視),開啟了20世紀的大量生產時代,如果檢視目前工業型機器人的範疇,仍是透過自動化與標準化實現人力替代與大量生產,嚴格上還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範圍。

但是服務型機器人的興起,則推動了機器人對人的「腦力工作」的替代,可能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而且服務型機器人除了「和平的」的服務業工作,甚至連拿槍拿砲的軍事任務,都可以由機器人自動執行,不怕死傷的智慧型機器人可能取得戰場優勢,除了引發是否違背機器人三原則核心概念-不得傷害人類的討論,但正由於應用的多元性與明顯的效益,更讓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被世界各國重視。


服務型機器人,具有人類外型與移動方式,更是研發的重點。圖片來源:網路可公開使用圖片

IFR:服務型機器人將在3年內呈現爆發性成長

服務型機器人的概念,相對於工業用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s),其任務並非從事生產,而是能半自動或全自動作業,完成有益於人類的服務工作。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的分類,服務型機器人主要分為個人/家用機器人(Personal/Domestic Robots)和專業服務機器人(Professional Service Robots)兩大類,而兩大類中再細分為擅長各領域的機器人:

A、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家務、休閒娛樂、助殘輔助、住宅安全、警衛監視等。

B:專業服務機器人:野外探測、專業清潔/環保、醫療救護、物流運輸、檢查保養、建築、水下/特殊環境應用、安全救難、軍事等。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RF的研究報告,服務型機器人在全球的發展現況,比工業用機器人還充滿潛力,特別是前述A類的個人/家用機器人,更展現了驚人的成長率!IRF的報告指出,在2012年,全世界賣出了300萬台此類機器人,2011-2012的年成長率達20%,價值12億美元。同份報告中,工業用機器人銷售量下跌4%,甚至專業服務機器人也微跌2%的態勢下,更可以看出個人/家用機器人的逆勢成長相當厲害。

報告指出,目前個人/家用機器人最大宗的類型,還是掃地(吸塵)類的地板清潔機器人、除草機器人、娛樂與陪伴(包含玩具/休閒/教育用途)機器人。因此IFR評估,在2013-2016年,預計將有2200萬台個人/家用服務型機器人將被銷售與投入使用,其中1550萬台是家務用機器人,預計銷售金額達56億美元。另外預計將有9萬4800台,價值171億美元的專業服務型機器人將被銷售與投入使用。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RF的研究報告,預估2016年前,家用與娛樂型服務機器人將有爆發性成長。圖片來源:IRF


IRF預估到2016年前,將有近9萬5千台專業服務機器人被銷售與投入使用。圖片來源:IRF

與我國國情相若,同樣受到少子化與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增加的日本,近年來也大力發展服務型機器人。日本經濟產業省研究機構NEDO預估,在2025年服務型機器人的日本國內產量就將超過工業用機器人。


日本經濟產業省2010年預測日本機器人市場圖,圖示中:粉紅(服務用機器人)、黃(農林水產用機器人)、咖啡(機器人零組件)、紫(製造業用機器人)。資料來源:NEDO)

人工智慧結合結合雲端科技 機器人有了學習能力!

服務型機器人產業預計將開始有爆發性成長,有許多重要的推手,如各種感測技術以及半導體製程的進步,讓各種感測器尺吋微縮,單一機器人能夠搭載的數量大幅增加,整合各種資訊的運算速度也加快。機器人的視覺偵測、觸覺感測、聲音辨識、自動導航等技術都大幅強化。

更重要的是「雲端機器人」(Cloud Robots)的技術隨著各種無線網路的進步與普及,讓概念已能成真,並補足「人工智慧」發展的盲點,因為人類的智慧是靠經驗與學習累積,過去機器人並無這樣的機制,所以只能按照程式邏輯推演,雖然運算速度很快,但一旦遇到例外狀況,就無能為力。

例如曾經在世界西洋棋大賽擊敗人類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憑藉的是每秒運算2億步棋的能力,能搜尋及評估對手下子完畢隨後的12步棋,而人類頂尖高手則只能評估到10步棋,還有緊張情緒、臨場反應狀況等干擾。但是,如果”突然”要深藍電腦下象棋,因為程式與資料庫未建置,深藍電腦亦無能為力。而且深藍電腦龐大的體積,也可能塞不進服務型機器人的機體內。

但利用雲端概念,機器人可以將大部分運算能力,以及龐大的各種資料庫,都交給雲端內擁有深藍這類超級電腦運算能力的機制處理,資料庫也能提供各種應用場域的資訊,雲端的資訊還能夠不斷的雙向更新,機器人還等於擁有了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因此,本地端的服務型機器人只需要有感測裝置、服務設備,簡單的運算裝置與聯網能力,就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運用雲端資料與運算能力產生的人工智慧,更合宜的完成任務需求,還有節省成本與電力消耗等優點。


服務型機器人技術,資料來源:PMC

服務型機器人技術與專利

根據英國智慧財產權局公布的研究報告,過去10年(2004-2013)總共有近12萬項機器人與自動化的專利被公開,除2008-2010年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曾經大幅滑落,其餘年份成長率都不低。

【文章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第110期:陪你玩、幫你做飯!服務型機器人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