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微軟(Microsoft)公開發布了第一版的網路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讓網際網路這個名詞正式被社會大眾認識;二十年後,當人們都以為已經對使用網際網路習以為常時,新興的物聯網趨勢才正要重新顛覆我們的認知。 |
在去(2014)年12月底,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舉行的《前瞻2015高科技產業十大趨勢》記者會上;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認為,在2015年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資通訊(ICT)產品將普及至每個人的生活中,食衣住行都會跟ICT技術相結合。換句話說,我們即將進入萬物聯網的時代。
趨勢一:多元應用
在過去二十年內,我們習慣的是用電腦上網、用手機溝通,但萬物聯網之後這些都會是過去式。
首先是比手機更貼身的穿戴設備,除了問世許久的智慧手環以及智慧眼鏡,還會有智慧衣、智慧襪、智慧隱形眼鏡等產品出現;蘋果公司(Apple)即將在今年開賣AppleWatch,加入已經有Samsung、LG、Motorola的戰場。
另一個主戰場則是智慧家庭,像是冰箱、電視、洗衣機等,都會成為網路世界中的一員。2014年時,Google買下了室內偵測器公司Nest以及智慧監控設備廠商Dropcam,為進軍智慧家庭市場預作準備;而傳統的家電業者,像是日立(Hitachi)、松下(Panasonic),以及韓國的三星、LG都挾著產品的優勢深耕許久。
離開個人和家庭層次之後, ICT也開始被公部門以及電信營運商應用在城市治理上。2014年時,全球有超過半數人口居住在城市內,為了讓資源分配更有效率,發展智慧城市勢在必行。根據資策會統計,目前智慧城市的主要應用項目,集中在安全監控、行動照護、車載資通訊、物流管理、行動支付以及影音娛樂上。例如大眾運輸,美國在2016時,車對車通訊(Vehicle to Vehicle, V2V)將成為標準配備,南韓也已在首都首爾以及松島智慧市建置智慧公車系統,新當選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把發展智慧城市當作首要政見。
趨勢二:規格混搭
當資訊科技的應用範圍變大、變深、變廣時,也意味著傳統的資訊硬體發展面臨到瓶頸。根據資策會的預測,2014年的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以及伺服器等泛電腦類資訊系統產品的出貨量為5億5千萬台左右,達到近年來高峰;但從明年開始,這個數字又將反向下降,除了伺服器出貨量還能維持正成長,其他三類產品都會出現衰退(圖一)。MIC組長周士雄分析,在這四項產品中,伺服器還能維持正成長是因為物聯網時代對於雲端運算的需求所致;平板電腦在前兩年剛上市時,還能享有每年將近七成的成長率,但當消費者熱度一過,而且平板與手機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之後,很難再出現過往的高速成長。
圖一:未來五年資訊系統產品市場規模預測
資料來源:MIC
這對於傳統資訊業者來說當然是個警訊。資策會也預測,2015年時,Windows PC的全球占比將跌破九成,而且長遠來看,因為在新興的平板、手機中Windows的表現並不好,交叉影響下,Windows的市占率可能會繼續衰退至八成五。為了在新環境中求生,主導全球科技界近三十年、向來牢不可破的「Wintel」聯盟也開始自找出路。本刊在前期的「Intel與ARM混戰 新舊晶片霸主誰能勝出」已經報導過Intel正積極進軍行動運算市場,近期更傳出屬於高通陣營的小米將在第二代平板中採用Intel Atom處理器;Windows為了打入平板以及低價電腦市場,也在Windows 8系列中推出為ARM架構設計的作業系統Windows RT,以因應Google旗下的Chrome與Android對PC市場的蠶食鯨吞。很明顯地,既有規格已然解構,而新一代規格尚未出現,這場混戰可能還得持續好一陣子。
趨勢三:「雲」、「霧」互補
前段雖然提到物聯網時代對雲端運算設備將有大量需求,但如果深入了解,就會發現「雲端」的概念也正慢慢變型。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訴求的是終端設備將資料回傳至運算能力強大的雲端進行處理,待處理完畢後再回傳至終端設備呈現。然而,當終端設備的運算能力顯著提升、聯網裝置也大幅增加、但通訊頻寬卻成長有限時,把所有資料集中處理是否有其價值?
因此,在萬物聯網的時候,運算模式將從集中處理轉為分散處理。Cisco在前兩年就預見到此一趨勢,提出霧運算(fog computing)的概念:雲飄在天空中遙不可及,霧反而隨手可及;IBM也提出了相近的邊境運算(Edge Computing)概念與雲端運算互補。在實際運用上,雲端的大數據處理中心不必然消失,但一些時效性高、運算難度低的工作就會轉移至分散在外的霧端甚至在終端裝置上處理,以讓有限的頻寬發揮更好的工作效率。這樣的設計也能增加整套運作體系的使用彈性,各式各樣的私有服務(BYOx, Bring Your Own Everything)也將會應運而生。
總結來說,2015年開始,網路的意義與價值又將更進一步。如果說過去20年內網路只是提供人類使用的工具,那麼在物聯網時代,網路就是讓人類生活品質更能提昇的夥伴。這股新浪潮,你準備好迎接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