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社群媒體火紅,網民在三月學運展現網路世代的特質,到九合一選戰更以科技協力,發揮引導議題的創新力,終於讓言詞笨拙、不善用網路與群眾資源的執政者,付出沉重代價。
YouTube月初公布二○一四年度「台灣熱門時事話題排行」和「選舉/社會事件影片點閱排行」,除了太陽花學運的「島嶼天光」拔得頭籌外,第二名以後幾乎都是選舉影音或廣告的KUSO版:像選舉影片「明天過後」的反諷版,或職業動畫師製作的台北市長過招動畫版《天龍之戰》皆是。但這個高人氣的網路世界,卻是政府最疏離的所在。
二千年網路冒出頭,各國都面對新媒體戰場的新挑戰。社群媒體浪潮席捲,之前的「E政府」已經退場,Government 2.0成為近年全世界政府施政能力的新指標。「Government 2.0」是指,現代政府如何駕馭Web 2.0,以社群媒體集結力量的能力。
美國歐巴馬總統一上台,透過「開放政府」(Open Government)計畫,要求各部門透過社群媒體,落實開放與透明。多數部會要設部落格,到社群網站露臉,甚至上YouTube和臉書。歐巴馬本人除了用推特舉行公民會議,也常用臉書和年輕人討論政務,不但帶動親民的效益,甚至為他贏得「社群媒體總統」(The Social Media President)的稱號。他的團隊知道,臉書經常聚集高度關心政治的熱情網民,只要到他臉書按個讚,立刻會有千百萬個轉載。「病毒式動員」相當驚人。
國外政府如何用web 2.0建立「公民參與」管道?丹麥和英國政府都設了「咱為你幹活」(theyworkforyou)的部落格,讓決策者直接回應民眾,服務劍及履及。美國司法部的「司法部落格」(justice blog)為另一例,司法體系重大政策隨時上網,下面的YouTube也立刻可見官員現身說「法」。
各國執行「Government 2.0」成效如何?看看國際評比,會更清楚。
一項不包括台灣在內的四十國調查顯示,全球做最好的是南韓,其次是荷蘭,再下來是英國、丹麥、美國。評比指標包括:公民參與、協力合作、社會互動和政府資通訊體系的複雜度。
其中,排名全球第一的韓國政府,全部拿到最高分。就以群眾運用創意、協力解決問題的「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來看,政府鎖定幾個領域,讓民眾參與「群眾外包」,例如官方開發手機版「旅遊App」,鼓勵民眾通報景點有無違規停車、亂丟垃圾或資源浪費,民眾還可反映服務不佳的商家或設施不足的問題。
美國州政府也不遑多讓,德拉瓦州政府提出「修我的路」(Fixmystreet)網站,集合臉書、推特和谷歌地圖互動特色於一身,州民一旦發現街上亂倒廢棄物或道路坑洞,可以主動提報,政府會提供到位的服務。
這說明了適當地運用網路雙向溝通,不是只有政府為民服務,「婉君」也能為政府幹活。政府現在應該加速建置平台,讓政府對公民(G2C)、公民對政府(C2G)並進。
德國社會學者韋伯在廿世紀初曾說過,一個體制不斷理性化的結果,將會是一個「冰冷的北極夜晚」,人類生活的理性化,造成個人陷入了一個以權力統治和理性為根基「鐵籠子」裡。
馬政府的溝通,一直讓人感覺過於「理性」的冷漠,都與重「感性」的網路格格不入。如今網路一再創下熱情動員的傳奇,各國政府無不致力建構完整的網路平台服務。毛揆最近提出包括「群眾外包」的網路溝通三支箭,讓我們看到一點開端。也希望開了弓,就不再有回頭箭了。
(政大新聞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