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誠之情誼 人間祥兆 教之慇實 造福富足


【常春藤解析英語電子報】程度為英檢中級∼中高級,文法解析最詳盡、學習最快速吸收,是您必讀的英語刊物。 公正客觀的精神、以歐洲米其林為目標,【英卓美食報】網羅最有趣、實用、專業、新鮮的第一手美食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5/01/01 第21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以畫筆遨遊
證嚴上人專區 無盡藏/誠之情誼 人間祥兆 教之慇實 造福富足
慈濟脈動 主題報導/口繪畫家 遨遊心風景
焦點專欄 社論/以自己為改變的媒介
以畫筆遨遊
 

人能以身軀遨遊四方,
更不應阻止心靈飛翔。
即使身為傷疾所困,
心依舊能邁開大步,
透過筆尖細細描繪、探索這個世界。
相信只要心有嚮往,畫筆即能化作雙腳,
能引領自己走進那一道道線條構築的繽紛,
也看見心中的閃耀。

無盡藏/誠之情誼 人間祥兆 教之慇實 造福富足
畫作/周寶秀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講於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至十六日

誠正信實,至誠待人,
造福修慧,是最富足的人生;
拔除人間苦難,
作他人的貴人,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新的一年就將來臨。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天天都感覺「來不及」,每一天我都很珍惜;因為過了一天,生命就少了一日,過去了一年,壽命又少了一歲,要好好把握每一天、每一年。

每天睜開眼睛那一剎那,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感恩」──感恩昨天的平安,感恩今天手腳能動;更自我勉勵,以虔誠心迎接這新的一天。

每年此時,為慈濟委員、慈誠隊員授證,是我最歡喜的時刻,因為慈濟大家庭又添丁了;受證志工胸前戴著「佛心師志」,發心立願從今而後,要承擔起人間菩薩的精神與責任──「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

佛心,就是大慈悲心;師志,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受證,是成為人間菩薩的第一步,要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授證時,有些人來到我面前說:「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我就知道是「慈青」。這群慈青從上大學開始就投入慈濟,他們與我有約:要為天下挑米籮。從畢業到就業、從少年到青年,他們長時間在慈濟世界�薰陶,累積很多愛的能量,如今實現約定──受證委員或慈誠,與師父同心同志,為天下人付出。

今年過後,明年慈濟即將屆滿四十九周年,準備迎接五十年。慈濟從克難起步,將近半個世紀來,菩薩涌現,所走過的國度、救助過的地方,已經有九十個國家地區。時間成就一切,也開闊了空間;不要放鬆這個因緣、不要徒留遺憾,今後要更積極地自度度人、人間菩薩大招生;唯有普天下人心淨化,世界才能祥和平安。

十二月八日起,第一梯次授證及歲末祝福典禮展開,每場都很熱鬧,人群坐得滿滿;當臺上演繹《三十七助道品》或《無量義經》偈頌時,臺下也同聲唱和,每個手語、動作,都在說法。一片法海中,慈航普度;象徵人人一念虔誠、無私大愛會合起來,能夠感動天地,讓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今年歲末祝福主題是「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人與人之間,以至誠之心相待、相互關懷,人間自有祥兆;還要彼此教育,多造福、多修慧,福慧雙修,才是真正的富足。

有錢,不一定富有;心中有貪,永遠感到欠缺不足,就是「貧」。貪欲熾盛,想擁有一切;或是對身心的執著,都會讓煩惱叢生,成為人生苦的根源。要精進斷除無明,使人生善法增、惡法消;心中富有愛,能為苦難人付出,才是真正富足。

誠、正、信、實,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修行的基礎——待人誠懇、觀念正確、信心堅定、實在做事,心就不會產生煩惱,而能時時輕安自在。

心地光明,方向正確,知足常樂,是最富足的人生;能拔除人間苦難,作他人的貴人,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志同道合,相互勉勵,
合心解救人間苦,
提升自我生命價值。

家住嘉義瑞峰鄉的賴美吟,過去歷經病苦,度日如年;在大林慈濟醫院治療後重獲健康,以行動感恩回饋,投入志工行列,今年受證慈濟委員。她的婆婆很疼愛她,買了一輛車讓她在山�走透透,去關懷有需要的人家,或者將重病者送下山就醫。

生病不是一個人苦,是一家人的苦;救一人解脫病苦,就等於救了一家人。

在臺北慈濟醫院,周邊血管治療團隊致力於讓病患免於截肢,保有生活品質,幾年來已經成功挽救近千隻病肢了,對病人本身、整個家庭和社會,都是很大的貢獻。

心導管室的放射師分享,看到醫師穿著厚重的鉛衣,在手術房治療阻塞的血管,有時候長達十二個小時,頸椎難免受傷;而這麼長的時間守在醫院,也犧牲了和家人相聚的時光,他們卻仍秉持初衷,為需要的人付出;就是這分精神鼓舞了她繼續堅守崗位。

聽到醫療團隊的分享,每一位都不是說自己做了什麼,而是讚歎其他人如何盡心盡力付出;這分彼此讚歎、相互勉勵,志同道合宛如一家人的至誠之情,非常難能可貴。

治療一位病人,不僅仰賴醫療科技的發達,更重要的是醫、護、藥、檢整個團隊環環相扣、合和互協,不論病患背景,都付出誠懇大愛去療護,真正做到尊重生命。

感恩醫護人員的家人,支持他們在醫院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全心全力協助病患與生命拔河。團隊同心、家人護持,再辛苦也會感覺甘甜,更能感受到自我生命價值的提升。

疼惜物命,減少消耗;
淨化人心息貪欲,
氣候調順,平安有福。

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長期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失智症,也到慈濟環保站為志工設立失智症關懷諮詢。他說,老人養生最好的秘訣,就是做環保——透過重複的動作,勞動身體、專注心念;而且在善的環境�,聽到的都是好話、都是歡喜的事情,可以活化腦部細胞。曹主任也鼓勵自己九十幾歲的母親,去環保站當志工。

很多老菩薩在做環保中找到生活重心,做得歡喜、做到忘了年紀。記得幾年前我到臺南環保站,和超過百歲的環保菩薩陳林�阿嬤談話。她說:「師父,感謝你讓我做環保,不會老番顛(閩南語:老糊塗)。」她經常鼓勵大家做環保,因為「對子孫好,對自己的頭腦也很好」。今年她已經一百零七歲了,近日天氣寒冷,子孫不放心她出門參加歲末祝福,她特別叮嚀同伴,要告訴師父她很好。

這就是天天做環保,快樂沒煩惱!感恩環保菩薩把握時間保護大地,為子孫照顧好這片土地。環保站還有一些不識字的老人家,也參加「晨鐘起,薰法香」,透過讀書會交流分享,學認字也學法;甚至報名培訓慈濟委員,要把握晚年生活,及時為人群付出。

草根雖小,卻能保護大地水土;環保志工就是「草根菩提」,千萬不能小看他們的力量﹗要緩解溫室效應、減少極端氣候造成的災難,唯有靠人人身體力行,效法環保志工這分腳踏實地的付出。

在此迎新送舊時刻,很多人習慣汰舊換新;但這些東西其實還能用,卻因為人們喜新厭舊的心態而變成垃圾。期待人人「疼惜物命」,減少消耗資源;唯有淨化人心息貪欲,氣候才能調順,社會才能更有福。

有心聞法,聞法用心,
還要「行在法中」,
照顧道心道苗不夭折。

此次行腳到大林慈濟醫院,看到婦產科謝明智醫師三本密密麻麻的「薰法香」筆記,細小的字跡不但工整,還有不同顏色──他解釋,紅色是聽到的法,藍色及綠色是自己的體悟。謝醫師說,在忙碌紛擾的人事中,難免起煩惱、有挫折感;聞法之後,他的心胸開闊了,天天都感到歡喜。

從北到南,行腳沿途看到很多志工的聞法筆記,聽到他們分享如何把佛法和生活接軌,因此解開心靈煩惱、看淡很多事,不再執著。這分精進,讓師父很安慰。

師父天天盡心力、盡責任和大家分享法;希望人人也能用誠懇的心來薰法。不只要有心聞法、聞法用心,還要以現今的時空作道場,將法實際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有體悟。

法入心,透徹道理,更重要的是──「行在法中」就不會走偏,心正就不會有邪念;心靜且定,就不會因為煩惱亂了心。

要時時警惕自己,不要隨著欲念、不好聽的聲音、不好看的臉色、不順意的事情起煩惱;起一念惡心,就複製無量無明。要時常自我鍛鍊,把心拓寬──看得開、想得通、不計較,心就能時時保持清淨,人生方向就會很正確。

生命分秒流逝,莫任由時間空過、無明增加。能共同走入菩薩道,要珍惜因緣,除了照顧好自己的道心,還要關懷其他人,使人人道心道苗不夭折,慧命隨時日而增長。

請大家多用心!

主題報導/口繪畫家 遨遊心風景
◎撰文•邱如蓮 攝影•林炎煌
 

曾啟雄的風景畫,奇幻瑰麗又有濃濃感情,
「我用嘴巴畫圖,若要畫得寫實,比拚不過人家技藝高超的;
唯有以意象來表達,呈現心中的感動。」
對曾啟雄來說,繪畫並不是天分,
而是用盡了全身力氣,才能夠擁有一點點成績。

曾啟雄拚命撐起無力的雙手,挑出調色的顏料,用牙齒吃力地旋開顏料蓋,使勁將顏料擠在調色盤,再把特製的畫筆咬在嘴上,運用輪椅前前後後調整位置,一橫一撇繪出心中的風景。

純白的畫布上,先是塗上了一層淡藍色,接著抹上一地金黃,點上漫天翠綠,光影層疊之間,寧靜而美好的風景浮現眼前,鼻子彷彿聞到花香,耳朵好像聽到鳥語,似常人不知的秘境,又像夢�的桃花源;這樣的美景,不在凡間,也不在天堂,只有在曾啟雄的畫�看得到。

對三十六歲的曾啟雄來說,繪畫並不是天分,而是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才能夠擁有一點點成績;如果沒有受傷,今天的他,應該是為了賺錢應酬著,而不會拿起畫筆。

尋常日子無常轉折

時間倒轉至童年,曾啟雄父母離異,曾爸爸帶著他與哥哥離開雲林老家,在臺北討生活。曾爸從事皮革加工業,沒日沒夜賺錢養家,無暇管教孩子的課業,只能施行嚴厲打罵,避免孩子學壞;因此曾啟雄的課業雖然不頂好,但品行卻是不錯。

國中畢業後,沒有興趣讀書的曾啟雄放棄升學,選擇去做建築工學徒;這份粗重工作危險性高,一度讓曾爸很反對。然而從小就看著爸爸賺辛苦錢的曾啟雄,面對父親的叨念,只淡淡地說:「做建築,賺錢多。」

為了賺錢,曾啟雄清晨起床,騎上機車就往工地去,塵沙漫漫的工地�,他肩膀挑上水泥,爬過一層又一層臨時便梯,忍耐磨破手皮、生出厚繭。辛苦勤勞打拚幾年之後,存了一筆小小的積蓄,集合爸爸、哥哥的存款,一家人在蘆洲買下了屬於自己的窩。

二○○一年十月三十日那天,曾啟雄起得早了,他心�嘀咕:「明明還早,起來做什麼?」在床上賴了一陣,索性還是出門上班;奶奶跟往常一樣,送著曾啟雄走到二樓,而他也如往常一般,揮揮手叫奶奶快點進屋。

騎上機車,涼冷的秋風讓曾啟雄不自覺放慢車速,在一處斜坡道上,一臺大貨車突然超車,意外勾住了他外套的帽子,就這麼被貨車勾飛了出去,撞上了邊坡人家的地基牆面,倒在路旁水溝邊。

「我覺得奇怪,並沒有感覺到痛,但拚命想移動,卻怎麼動都動不了。」曾啟雄在被抬上救護車後,意識漸漸昏迷……

失去工作、房子、感情

一陣痛傳來,把曾啟雄痛醒過來,距離他車禍已經過了好幾天,甦醒後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不能動彈,而醫師正在固定他的頸部;劇烈的疼痛不斷襲來,他隨即又暈了過去。

他脊髓損傷,四肢癱瘓,曾爸放下工作,陪著他日復一日復健,夜�就著病房�的行軍床,守在兒子床邊。醫師曾悄悄告訴曾爸:「您的兒子,可能一輩子不能走路了。」然而曾爸擔心兒子放棄,不敢將消息告訴他,瞞著他、哄著他做復健。

雖然復健十分辛苦,但是女友經常來陪伴,爸爸也打點好生活,一切看起來仍是平順美好,曾啟雄並沒有感覺面臨生命中最大的挑戰,他認為自己才二十二歲,年輕力壯:「就做復健嘛!反正會好的。」

直到一次,曾啟雄在睡覺時,朦朧間聽到爸爸正在跟隔壁床的家屬聊天,眼角餘光竟然見到曾爸正在擦眼淚,一時間,曾啟雄的心驚慌失措了,總是像軍人一樣嚴肅的爸爸,那位他從小就敬畏的爸爸,竟然掉下了眼淚。曾啟雄不敢睜開眼睛,他知道爸爸在擔心他,卻仍舊假裝沒看見,不願意面對。

一年兩個月過去了,為了支付醫療費用,曾爸賣掉了房子,還四處去討回曾經借貸給人家的款項。曾啟雄愈來愈覺得心灰意冷,眼看著自己的生活起居仍要爸爸協助,他於是決定和女朋友分手。

復健無進展、掙來的房子賣掉了、戀情無疾而終,曾啟雄的情緒一直在累積,終於崩潰……「阿爸,不然我去死一死好了。」曾啟雄對父親說。「好!我陪你。」曾爸說完,隨即拿起幫啟雄消毒的醫用酒精,喝了下去。

曾爸毫不猶豫,陪著兒子赴死的樣子,讓曾啟雄嚇一大跳,喊著:「不要!不要了!我不會再說要死了。」

個性一樣「衝」的父子,從前總是一言不和就吵起來,像兩顆充滿氣的皮球,碰在一起立刻彈開;在曾啟雄心目中,爸爸像是「鐵律」,永遠不能反駁;直到這次的求死事件,讓曾啟雄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爸爸很愛我。」

往後,遇到低潮來襲,曾啟雄就會在心�問自己:「曾啟雄,你就這樣了喔?」接著自己推輪椅來到一處很陡的斜坡路,用盡全身力氣將自己推向坡頂,然後望著底下的人車來來往往,直到心情平靜了,才會回家。

呵護孩子的堅強羽翼

為了逃離過去,又或是為了重新開始,曾爸帶著曾啟雄搬到臺中,還安排了啟雄到桃園的中途之家學習電腦製圖。

在中途之家,曾啟雄認識了很多傷友,有和他一樣是頸椎受傷的,也有胸椎或腰椎等不同程度的傷友,他看到他們可以自行上下車,能夠自理起居,甚至搭車、搭捷運到淡水遊玩,他突然覺得:「好像沒有那麼糟!」

在朋友岳父的牽線下,慈濟志工來到家中拜訪;不過,曾爸認為:「我還可以靠自己的力量顧我這個兒子,不用外人來幫忙。」於是一直推辭志工的關心,甚至只要志工一來訪,他隨即就出門去,避不見面。

志工孫玉貴說:「我們只好厚著臉皮,不斷地來拜訪。」志工鼓勵曾啟雄勇敢復健,早日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就不用事事依靠曾爸。為了給啟雄更多的勇氣,孫玉貴頻頻聯絡脊髓損傷協會的理監事,終於在那年除夕夜,接到理監事的電話:「我現在有空,要不要去拜訪您說的那位傷友?」

孫玉貴二話不說,馬上約了理監事到曾啟雄家碰面,曾爸見到志工在過年期間來訪,心�深深感動,這次他不再藉口出門,對志工們說:「我們搬來這�,從來沒有人來過;只有你們,願意一直來關心啟雄。」

那次之後,曾爸終於願意和志工說說話;志工經過好幾回的打聽,才知道曾家為了支付啟雄的醫療費用,不僅賣掉蘆洲的房子,連雲林的老家也一併出售;然而即使如此,曾爸仍強調:「我們還不需要金錢上的幫忙。」一如以往的好強,是曾爸給啟雄的父愛,是永遠呵護孩子的堅強羽翼。

志工依舊持續關心,得知曾啟雄正學習電腦製圖,孫玉貴趕緊回家請教也是從事這一行的兒子,兒子提供繪圖工具,還承諾未來發包工作給啟雄來接。孫玉貴心�歡喜,如此一來等到啟雄學成,就可以逐漸自立。

沒想到,啟雄受傷後,雙手力量變弱,試了好久仍然無法拿起製圖工具,長久以來的學習,卻因現實而必須放棄。孫玉貴的心情跌到谷底,「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啟雄再站起來……」

為三代之家堅強起來

這一次的挫敗,讓曾啟雄的情緒低落了好一陣子;然而日子終究要過,朋友建議他,不如去學習繪畫。但,沒有相關基礎,讓曾啟雄遲疑了。

二○○六年一個早晨,曾爸走到他的床邊,對他說:「我不行了。」躺在床上,身體完全無法施力的曾啟雄,看著父親,不解地問:「什麼不行了?」曾爸才說:「我吐血又拉血。」他坐在床尾,準備將啟雄抱上輪椅時,就暈了過去。

曾啟雄說:「我怎麼叫都叫不醒他,當時手機又放在我勾不到的地方,只能無力地喊叫。」幸好,曾爸後來自己醒了過來,用盡力氣把啟雄抱上輪椅後,才坐上計程車去掛急診,經診斷為十二指腸潰瘍。

曾啟雄這才發現,他的爸爸會生病、也會老,自己得更快一點站起來,要照顧老爸,還要照顧八十多歲、已經罹患失智症的奶奶才行。他再一次下定決心,更努力地投入復健,直到可以自己轉位、下床,甚至開車出門,也決定試試看,投入學習繪畫。

第一次上課,曾啟雄嘗試用手拿畫筆,然而只要他舉起手,身體就會失去平衡地往後倒去;幾經摸索,還是選擇了用嘴巴咬起畫筆。

學畫總是從臨摹開始,曾啟雄翻開畫冊,畫�畫的是什麼風景,他全都看不懂,只看到綠色疊著紅色,紅色綴上綠色,綠色又疊著淺綠色,大小不一的色塊。

第一個月過去了,學畫的基本功磨練著曾啟雄,用嘴咬著畫筆更是艱辛重重,每一次他都問自己:「我可以靠畫圖吃飯嗎?可以靠畫圖照顧爸爸、奶奶嗎?」反覆自問,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他缺課了。

繪畫老師阮麗英知道後,不停打電話來鼓勵,甚至請班上同學打電話鼓勵他;拗不過大家的熱情,曾啟雄又回到了繪畫教室。

人生第一場畫展成功

曾啟雄的畫具和常人不同,畫筆狀似小型的水泥抹刀,他總是用口咬著它,沾上顏料,在畫布上塗塗抹抹,有時一想,真的好像以前做建築時,替房子刷上水泥。

為了曾啟雄繪畫方便,曾爸以竹筷延長畫筆;不過用嘴巴咬著、用舌頭轉著,竹筷很快地被曾啟雄咬出了碎屑,扎得他嘴巴破洞累累;然而學畫學了一年多,終於畫出一幅屬於自己的創作,當作品呈現時,老師稱讚了曾啟雄:「畫得很好!」曾啟雄聽了,整個人傻住,覺得意外,也覺得開心,他心想:「哪�好?我怎麼看不懂?」

老師的話,給了他很大的鼓勵,他開始嘗試更多的創作;慈濟志工得知啟雄畫出成就感,紛紛想辦法幫助他學習,孫玉貴趕緊知會所有她認識的中區志工:「如果口足畫家謝坤山老師來中區演講,請通知我。」

終於讓孫玉貴等到機會,謝坤山演講後僅停留四十分鐘,仍然搭上孫玉貴的車,拜訪曾啟雄。他鼓勵曾啟雄,可以嘗試用水果靜物來練習基本功;一旁的志工聽了,自此每每帶著水果上門拜訪,期待看到曾啟雄從繪畫中找到全新的自己。而曾爸也感受到志工對兒子的期待,當志工來訪,他總是拉著大家說:「你們快來看看,我們啟雄現在畫得有沒有比較進步?」

終於,在曾啟雄學畫兩年多後,阮麗英老師替他辦了人生的第一場畫展,不僅獲得許多人的鼓勵與肯定,多幅作品被蒐購,這回,曾啟雄終於確定:「我可以靠著繪畫,照顧爸爸與奶奶!」

承擔責任才能向前

在第一次的畫展後,曾啟雄就積極創作,以畫養活自己與家人,也不時受邀參加公益活動。

「我現在有時候會想,是不是其實受傷,對我來說反而是好的?」曾啟雄笑說,受傷前的他,雖然好手好腳,但總是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最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不如死一死好了。」現在的他,總是告訴自己,爸爸和奶奶是責任,怎麼可以在有責任的時候,丟了就跑?

遇到瓶頸低潮時,即使畫不出來,他還是逼著自己作畫;然而總是嘴巴咬著筆,點個三、五下就不知道要畫些什麼,甚至心�一急,把自己逼得彷彿快要爆炸。

以口銜筆的日子,一轉眼過了八年,隨著時間累積,曾啟雄學會了沈澱自己,現在他只要遇到畫不出來的時候,就開車四處兜風,看看山、看看海,有時候甚至就在咖啡廳�,點杯咖啡,看著外面人來人往,發呆一個下午。

曾啟雄也經常與朋友相約,有時是老友敘舊,有時是傷友相互鼓勵,一聚會經常到了深夜才回家,惹得曾爸抱怨:「你有必要出門到這麼晚才回來嗎?」面對曾爸的嘮叨,曾啟雄不再像從前那麼硬脾氣,總是讓曾爸念一念,笑一笑就過去了。

曾啟雄的人生,就像他口中的畫,打底之前,白茫茫的沒有任何計畫,然而經過打底,開始有了一點顏色,成功奮鬥後,彷彿春天開的花,在畫布上燦爛,挫折來時,卻又像錯上的顏料,糊了畫作。然而總在最後,落葉也有詩意,紅花仍會再開,只要心願意打開,就像畫布上的那抹陽光,暖暖的灑進來。

社論/以自己為改變的媒介
 

值此歲末,回顧這一年,我們的生存環境出現不少新的警訊,需要每一個人認真看待,以自己為改變的媒介,建立節欲知足的新生活方式。

根據聯合國氣象組織的統計,這一年是世界氣溫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溫室效應」造成酷熱和酷寒的極端氣候,今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北國多處已連月被冰雪籠罩,連四季如春的臺灣也感受到一波波寒流的威力,同時又面臨十年未見的大旱考驗。

在本月於祕魯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次締約方大會」中,專家再度提出呼籲,為避免地球持續加溫受毀,資源也因過度開發而枯竭,人人都須改變生活中的行為習慣。

這些觀念已提倡多時,目前需要的是如何落實。與會的慈濟志工分享長期推動的環保工作經驗,以及天災後「安身」與「安心」的照顧模式,並強調「道德飲食」的必要──以素食來減碳,以「八分飽」的「兩分餘」,轉為助人的資源。

慈濟的模式是人人反求諸己,在證嚴上人「與地球共生息」、「疼惜大地」的號召下,許多志工不但力行儉樸生活,也持續投入資源回收工作,他們是令人禮敬讚歎的無名英雄。

例如,嘉義的劉吳金枝從養女到雜貨店與碾米廠媳婦,一生勤勉持家,更積極服務人群,不只捐錢助學、濟貧、建設慈濟醫院,也參與醫院志工、義診、環保等活動,同時盡心奉侍罹患失智症的公公。她年過八十,步履穩健,讓人難以看出膝蓋因長年勞動的磨損,早已不堪負荷,換成了人工關節。

梅山的環保志工李劉識,每天清晨四點就出門撿拾回收物,拿著手電筒照路。她就地取材,以葛藤串住鐵罐、塑膠瓶帶著走,山間小路中,叮叮噹噹的聲音伴她前行,一趟路來回需四小時。後來搬到山下居住,她仍繼續回收資源。投入環保十餘年,年逾八旬的她說:「如果大地不平安,人哪能平安?」

這些「老菩薩」說出的簡單道理,因其行動而深刻有力,足以為他人的典範。他們克勤克儉,但精神富足,反觀在當今的消費年代中,許多人往往受無窮的欲望鉤牽,喜新厭舊,始終覺得有所匱乏。

慈濟歲末祝福感恩會正在全臺各地舉行,今年以「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為主題,祝福人人以自己為改變的媒介,以誠、以情相互關懷,致社會於祥和;同時相互鼓勵,惜福造福,心淨知足,方得喜樂。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77期

芝加哥貧民窟變身科技重鎮
芝加哥北岸(River North)過去曾是惡名遠揚的紅燈區,破舊不堪的倉庫隨處可見。如今,遍佈時尚感十足的大樓和酒店,而美國幾大炙手可熱的辦公樓群也開始到此安家落戶。

書店裡的小小藝術品
「藝術」是什麼?是梵谷的向日葵、還是達文西筆下的蒙娜麗莎?其實,只要能讓人感受到「美」和「幸福」的東西,就是一種藝術。對我來說,書店裡就蘊含著許多這種「小小藝術品」。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