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值得一試的挑戰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黑麵的攝影之路】集結專業攝影師黑麵部落格精彩文章,給你最獨到的攝影教學,還有無數的美圖分享。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2/29 | 第5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feature
•art news
 
•活動快遞
 
藝文團體X群眾募資
文/小編
延續上期特別企劃的「藝文團體X群眾募資」,這期邀請有實際使用募資平台經驗的劇團、舞團以及藝術行政者一起座談,娓娓道來最初募款的動機到過程中的衝擊和學習;我們也回到這個專題的策畫起點:募資平台除了資金,是否也能帶來新的觀眾?由訪談中我們看見一個計劃能激起多大的漣漪效應,雖然有計劃本身的目標性、號召力、行銷力等各種因素,但募資網站作為一個兼具媒體與參與功能的平台,的確提供觀眾在傳統購票看展演之外,另一種深度參與藝術創作的入口。而為了讓贊助者的樣貌更為具體,我們也訪問了四位贊助者;最後延伸介紹香港的群眾集資平台。
2014年進入尾聲,是時候回返初衷,期待來年!
 
值得一試的挑戰
文/編輯部 圖/各單位提供


主持/客席策劃 吳思鋒
採訪整理/孫嘉蓉、錢思穎、陳威儒
攝影/楊文渝

a+:你們當初使用網路平台募款的動機?還有各自進行的計畫、設定金額跟達成目標的進度。

劉于仙(以下簡稱劉):冉而山劇場團長阿道(阿道•巴辣夫)有很多劇場經驗,但聚集的這一群人多半沒有劇場相關經驗,我們行政團隊裡,只有我是做劇場的(于仙是戲劇系畢業);有人之前作過雜誌編輯,對於公關宣傳比較擅長;有一個詩人擅長文字寫作;然後團長夫人阿寶是畫家,對美感有興趣。大家發揮所長,各自分擔工作,在接觸Flying V的過程中也是這樣。

最初知道入選愛丁堡藝穗節當然很高興,雖然文化部有補助機票、運費、保險和簽證,但一個劇團要到國外,甚至不用到國外,做一個演出還有很多支出,包括宣傳、服裝、耗材、食宿等。我們估算費用要破百萬,但冉而山從來沒有做超過百萬的製作,對大家來說是天文數字,找錢變成是首要的事。當時距離啟程還有半年,剛好團內有認識一個朋友分享她在Flying V的募資經驗。對沒有使用過的人來說,會好奇細節是什麼?畢竟是個很新的概念。

我們平常的補助來源就是投案子去申請,投鄉公所、花蓮市文化局等一般的政府單位,可是大家應該知道,寫的預算跟補助下來的金額差很多。冉而山劇場就我的觀察,一直受到很多部落的朋友以及藝術家朋友支援民生資源、人力資源,所以金錢是必要,卻不是佔最需要的部分。所以阿寶知道朋友有這個經驗以後就想試試看,我們必須在半年內有效率地訂出所需金額、募款的活動,然後有效地去執行,半年後我們才能順利地去愛丁堡。這件事情就沒有辦法再是很隨性的方式。

那時Flying V上面定的是35萬,但所有資金缺口加起來是破百萬的,所以就精算什麼是一定要的,例如餐費一個人是1000台幣,30天所以是30萬;文化部補助的是8個人,但演出需要多兩個人,所以得自付兩人的來回機票跟住宿;另外宣傳品印製、10場演出的耗材,最後一定要募得的是75萬。募資最長的時間就是56天,最後實際達標是38萬,聽起來順利達到且超過了,但中間是很緊張的。

捐贈一萬塊的贊助者,我們會邀請他們到部落來作客,現場就問他們為什麼願意捐這麼大筆金額?他說其實一點都不認識我們,但聽到來花東部落作客覺得好像很好玩,加上我們一個中研院的教授好朋友登高一呼,10個人各自匯款,重點是他們被這個回饋禮給吸引了,是我們沒有預料到的。

洪凱西(以下簡稱洪):我是作行政又行銷,對募資平台很有興趣,以前就常看Kickstarter。剛好今年3月底從美國開會回來的飛機上,在想下一期《IN.NOTES》要怎麼辦?當初作這個刊物是因為藝術行政沒有一個平台作交流,常常在國外開會會覺得台灣沒有聲音,但是其實臺灣在劇場領域是非常厲害的,應該也把內容轉換成英文,透過電子刊物流通。因為是圈內人給自己的東西,秉著分享的概念,所有稿件都是無償的。但翻譯一定要找專業,所以會有費用的產生。

第一期我想也沒多少,就10幾萬,但第二期總不能這樣下去,希望大家來認養做這事,保持刊物是一群人在做的形象。

其實我們第一天就達標了,因為金額實在太低,朋友一轉發,錢很快就進來,一個人投個兩千元馬上就達標。跟團隊不太一樣的是,我們設定小金額是為了能讓它能夠達標,當一個人看到已經達到60%了,他再投個一千元會跳得很快,對人的心理是比較催促作用。我幾次贊助其他案子都會覺得與有榮焉,那是一種贊助者的心態,會覺得促成了一樁好事。

我不是個好意思開口跟熟人要錢的人,才想說上平台去跟不認識的人要錢。通常第一圈一定是認識的人投進來,不過蠻有趣的是,我們在後台是操作者都收得到清楚的報表,會發現不認識的人投的金額比較高,熟人願意支持你是盡心意,他可以不看你在做什麼;但是陌生的訪客會真的去看你要做的事情,而會去投錢就是真的認同你。

Flying V是很好的團隊,即便他們收8%的手續費我都覺得不為過。他們提供很好的行政支援跟顧問,會教你怎麼做,給你很多想法,我們當初想得很簡單:丟上去就好了,兩三萬很容易達標吧,那時設定的回饋禮也沒特別花錢,覺得願意來投的不會特別在乎這個,所以我們的回饋禮都非常的「虛」,譬如編輯會議一起來討論之類的。因為這個案子,而去看到募資平台是怎樣幫助團隊,其實後來我們跟平台的人在聊,問說你們有沒有那種完全不聽勸的人?他就說:很多,常常都會失敗。畢竟募資還是要靠團隊操作,靠自己的軸心群去散佈,然後朋友的朋友才會慢慢的傳出去,對於刊物來說也是這樣子,希望效益能夠擴大,不是只有在自己的小圈圈。

周書毅(以下簡稱周):Flying V跟嘖嘖剛創立時我就認識了,當然沒有想過要試,我從來沒有覺得一定要去參與,原因是覺得門檻很高,表演藝術要在那個平台上成功很困難,他們一直鼓勵我從金額小一點去試。這次我是拿舞蹈旅行計畫來做,但如果是做比較策展型態的演出時,可能會更難,尤其是表演藝術的群眾不是這麼的「大眾」的時候,你要怎麼去開創一個入口,讓他們看了之後願意去了解?在幾年前我覺得不可能去試,因為人力等等因素,我們根本沒辦法掌控這些條件。後來真的決定試了,就是因為真的沒錢嘛,沒有管道了。

洪:你算比較有人脈的。

周:也不算。我的團有成立4年的人脈,我算是敢跟身邊的人開口的,但也許都不是企業的人脈,沒有到能一直穩定資助的狀態,所以仰賴政府的比例還是算很高,幾乎都是過半;民間贊助雖然有緩慢增長,但都不到2、30%吧。今年會突然沒錢的原因是政府的補助比例忽然降到最低,只剩10%,而不可能在表演當中靠團的人脈找到另外的90%。所以我就連絡嘖嘖,詢問他們一些意見,決定要試的時候其實很晚了,距離出發只剩兩個半月 ,要在不到一個月以內,決定不做還是賭它一把!同時團的募款還是有在繼續找,於是就把3、40%所需的經費當做目標。

舞蹈旅行沒有任何票房收入,我們死命的省錢、找贊助,臉皮厚到不行,請里長鄉長鎮長打通關,都還是一樣要花一大筆錢。最後很大膽地設了「40萬」的目標,嘖嘖覺得40萬成功機率很渺茫,有點冒險,但我想賭一把看看,就跟行政開始規劃A、B計畫,不眠不休地在跟它戰鬥。我完全就是扮演網管的角色,那段時間我幾乎沒有辦法進排練場,都是靠主要的舞者在做排練指導。

關於回饋也沒有花很多錢,就是做after talk(活動後講座),整個計畫結束邀贊助者來分享18天的旅行,要準備影片、照片,有一點大工程。分享會上遇到很多第一次看現代舞的人,他們從來沒有進過劇場,我自己的感動可能都比他們還要大;有幾個台南人也特地搭火車上來聽這個講座。我覺得很像一種聯誼,有原本認識的朋友,也有一些本來只是你的觀眾卻沒有機會贊助的。

洪:其實群眾募資有個致命傷,對表演藝術來說,它是one-off event,一次性的事件,一個團很難一而再、再而三募款,譬如說秋季公演再來募個30萬,我覺得是不可能的。就贊助者來說,通常會捐都是一次性的,不能當常態性的平台來做。群眾如果一直看到同一類型的專案,到最後會很疲乏。

周:有人也這樣跟我講,當然不是說一輩子就靠這樣募資,我也沒有這樣想,就像凱西講的,其實如果明年舞蹈旅行又出現了一個大漏洞,我們勢必也要有新的路,其實舞蹈旅行這四年都是一樣,只是它沒有在這個平台推廣過,所以你說新的群眾來,的確是有。

洪:下次做「下一個編舞計畫」可能就可行,因為它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周:我都快昏倒了,是真的有想過不太能重複,因為蠻有挑戰性的,也有想過如果重複會怎麼樣?再來挑戰看看?表演藝術其實有點虛無,就像那個回饋我跟平台說贊助200或500元沒有回饋,他們就說不可以,一定要有東西!我們就是個「有吃又有抓」(台語)的社會,但是不是可以捐3000元也不要回饋?

洪: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回饋都設得很虛,我真的就是叛逆地覺得人不應該是這樣子,為了一個贈品而捐錢,台灣這個操作太多以致於害到自己。

周:我們最後達標嘖嘖也很開心,因為在他們平台成功的表演藝術類型我們是第一個。嘖嘖個負責人在我不認識他的時候就來看舞蹈旅行,所以他完全非常地支持這個計畫,他第一年就來看第二年也來看,所以是來看演出的時候他突然跑來講話,就說如果你需要幫忙可以來試試看,我說你別傻了根本不可能成功,就把他推開。因為這個作品得獎時他這個負責人其實就在倫敦,就是1987。所以是一個緣分,對我來說對他來說。他就透過他的朋友跟他說有個作品在倫敦得獎,那我們那年是不認識,然後回來台灣他就開始做嘖嘖,我們團跟他們是同年創立的,一起上了個雜誌,緣分認識的。

a+:你們跟冉而山一樣嗎?達標之後也還是有缺?

周:其實還是缺的,嘖嘖行政團隊也是說不可能把全額丟上去,我自己看Kickstarter有很多都是設計,很多都是商業設計或產品設計有關,是比較實質的東西,比方說一個杯子我們可以獲得這個東西。那時候在設定金額的時候,嘖嘖他們的行政團隊就說不太可能把你的全額缺口都放上去,然後就選擇放部分。

劉:那你們有透過?還是同時做其他的募資嗎?

周:我在中途的時候有把目標再往上調,就是瘋了,畢竟如果沒有達標要嘛拿不到錢,不然就是我自己投錢進去。我一開始才訂定20萬,20達到之後我就問自己:會虧多少錢做這個舞蹈旅行計畫?同時我還在外面繼續募款,譬如說各地的基金會,問到已經出發前一個月,而募資平台又兩個禮拜就要到期了,我就挑戰往上加。其實當時已經到了20萬的8、90%,我就想要往上走,夜間跟平台的人在skype討論策略。

洪:當時如果達標的話一般就會覺得你不需要了,會去看別的。

周:所以一夜之間達標比例從90%回來40%,我就發了一個訊息給已捐款的人說為什麼增加,但那一個轉折很痛苦,在家裡都睡不著,想說沒事訂那個高標要幹嘛?其實真正的關鍵是有觀眾想直接捐款給我們,金額不小快十萬,而且是完全不認識的觀眾,我們就問他願不願意把金額轉到嘖嘖上?他說好,後來就把他的金額整個轉到嘖嘖,即便會被扣金流費。

劉:我們考慮到不擅長使用網路的人,於是另外開一個捐款專戶,讓他們可以選擇捐到平台或是直接進到捐款專戶。

洪:你募資40萬的時間,有重疊到舞蹈旅行的時間嗎?

周:沒有,我們募到6月25日,但是7月中才出發。我其實可以刪減場次,因為場地都不用租金,但宣傳品已經出了,所以就是抱著一個必死的決心做完這個舞蹈旅行。會訂在6月25日,是因為我想知道在6月初的時候有沒有達到一半,通常過半或不過半就很明顯了,可以知道是不是要減場次。

劉:網路募資同時,我們還安排一些真人見面活動,我們叫做「小光點活動」,場地都是各地朋友支援,實地去跟大家說明這個活動。雖然在網路上能募35萬,但是後面的缺口大概還要40萬,基本一定要70萬,這40萬要從哪裡來?當時非常擔心,都到處找朋友幫忙尋求金主,畢竟一直待在家裡當網管也不是辦法。我們可以給的回饋不可能是邀請到愛丁堡看表演,或者額外製作紀念品。剛好318學運認識了很多朋友,而演出內容跟台灣的山海、土地的感謝有關,於是發現一個重點,表演其實是要傳遞訊息,是我們對這塊土地的感謝,還有對這塊土地遭受到的破壞想一起努力。最後變成是帶著這個訊息,告訴大家我們即將帶著這個作品到國外去。見面活動除了介紹計畫,還會根據場地的不同製定主題,如果到紀州庵就談到跟文學作品的關係;到嘉義玉山旅社,就談環境的問題。我們也從中更確認了原來真的設計這麼多東西在作品裡,這些朋友也許不認識我們但知道我們關心的事,他們並不會一定要看到你的戲或要贈品才支持,這樣的動力反而很直接。

a+:募資平台除了是表演團體新的資金來源以外,某種程度我們更在乎它是不是能夠發展出新的觀眾?跟觀眾有新的關係?

周:如果是為了觀眾去募資,應該會失敗吧。我自己是因為先需要募款,才意識到有一些新的觀眾進來;平台有時候會講:你也可能會觸碰到一些你不認識的人啊。可是那個當下就是沒錢,不會這麼快的轉換到是要去尋找「很多很多觀眾」。

集資金額其實是限定了你需要拓展到的群眾和耗費的力氣是多少,也是可以跟人創造出的共感有多少吧,我真的只敢試舞蹈旅行,因為在大家熟悉的環境,這是作品特性。我們去彰化、南投跟雲林,當地有年輕人會幫忙,像是獨立書店就發現有幫我們發募款的宣傳。另外鹿港有一個單位叫做「鹿港囝仔」做在地藝術推廣的團體,也幫我們發文宣,甚至裡面的成員也都有捐款,這是一個很意外的收穫,當初用這個計畫去試,就是覺得可以讓一般人有容易的入口。

洪:台灣的募資平台都比較強調公益性,很多專案都變成是非營利組織或公益團體在做。

周:我當初有問,如果用會員跟用團體去募,哪一個成功機率比較高?他們分享很多案例,但表演藝術的案例真的很少,所以自己要多產出文字跟敘述,讓他們了解,不然失敗的機率是非常大的。群眾募資也許很多人是因為熱血就投了,但未來可能會慢慢轉變吧,現在的確比較多公益的項目。

洪:像Kickstarter就是比較多商品,美國的地比較廣,所以沒有什麼面對面的活動,你能想像美國要怎麼做面對面活動嗎?(周:所以是不是因為台灣比較小?)對,因為台灣比較小,整個人民的感情比較容易被催出來。

周:我很怕講「夢想」,因為那個很容易泡沫化。

洪:Flying V剛開始也是談夢想,聽說第一年超多人要騎車環島的。

a+:說到因為表演藝術比較不容易被了解,要做更多文字的產出,而募資平台的操作是一種行政的層次,平常演出推票也是一種行政的層次,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不同?

洪:我覺得其實一樣。但書毅說的產出應該是兩種,一是對募資平台,要講到讓他們懂不是那麼容易;另外要產出內容給大眾,都是日以繼夜在做,且不只文字,還要有照片、影片,極其所能每天更新,這些都需要人力。像書毅他們的行政比較成熟,而且藝術家產出的內容最直接。

周:但也常被挑戰,我會到處問周遭的人看不看得懂。過程中也曾經整篇文字大調換,尤其卡在3、40%的時候,很想趕快過半,就重寫了文字、剪新影片,整個團隊都跳下來做。跟慢慢賣票不一樣,這效果要立即看見,那時行政作業要在一個禮拜內完成上線,包括精算每項支出、訂出目標等,的確是個很大的磨練。

洪:如果問募款失敗的團隊,反應也許比較負面。會失敗通常是因為以為只是丟上去,讓它在那�錢就會進來,但其實它就是一個社群平台,每一天要去經營。

劉:前兩個禮拜通常會跑最快,那時大家都很鬆散,但在26萬的時候就停住了(目標35萬),而資助者也會幫你緊張,但他們也都盡力推了,等於你必須要去拓展最外面的那一圈。

a+:那在你們停滯點的時候,有做什麼改變?

劉:像部落格一樣要去做更新,除了原版面之外,可以再有創作日記,我們的排練是走進山裡吟唱,就把整個過程寫下來,告訴大家我們真的為這件事情做準備了。通常自己的反應跟身邊朋友的反應是很類似的,當我覺得無聊、看膩了,就表示真的要換了,而且朋友也會跟著換,然後也有朋友看到你們山裡很辛苦,也決定要捐了。新東西會觸動的可能就又是另一些部份的人。

周:團體申請就要有團體運作,個人申請就要一直釋放到底在做什麼的過程。我們那時一決定,就馬上找美術、影像設計、兩個行政和我開會,一上線每個人都積極到不行,美術設計還做了圓餅圖。募資計劃還是需要一種團體的凝聚力。

a+:聽起來就是考驗行政力、戰鬥力、意志力。

洪:我也聽過有人怕失敗一毛錢都拿不到,所以差多少就自己投錢進去,至少拿得回來,但對一般人來說是成功案例,還可以拿來宣傳。

劉:我們有遇到26萬卡住的時候,同時捐款專戶的錢卻進來了,我們就告知說線上募款需要這筆款項。當錢開始動大家又覺得有希望,到最後都是朋友圈在幫忙推。

a+:你們觀察周邊的藝術行政者,對於募資平台有沒有特別的想像和期望?

洪:會分很多類型,有些團隊可能會覺得悖離團體建立的形象,所以即便缺錢再多,也不願意去做。撇開需要錢這件事,在訓練小團隊、新團隊的藝術行政上,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制,因為行銷要很清楚目標、手段是什麼?而且能直接面對大眾,藝文團體除非演出很少面對大眾,除了媒體就是自己的社群,募資平台面對的是很多未知的人,東西出去有沒有反應是非常立即性的,寫到讓人家看不懂就不會有進度,讓人家熱淚盈眶才會有進度。另外募資平台讓我非常訝異的是,它他會給你所有媒體的名單,也會教你怎麼發稿,但是我覺得對很多團隊來說,那是受用無窮的,如果你是完全沒有經驗的,其實可以從那裡學到很多方法。

周:每個案子還是有些性質上的不同,看到回饋的標準那麼多,我就有點頭暈,不就是發揮你的愛嗎?(眾人笑)有人問我,在要求別人發揮他的愛時,要如何去觸動這個愛?我才知道發揮他們的愛有那麼困難。

劉:如果主要推出來的可能是一齣戲、一個活動,可是最後會吸引到的,除了愛之外,像我們這邊可能就是環境,有些回饋真的是押對了。但也會懷疑說,是在推廣還是變成企業在販賣東西。

周:後來想得比較簡單,只要商品是貼近這個計畫的,就是一個回饋。像講座也是一個很無形的東西,一般人也不會參與表演藝術的講座,所以後來出席(舞蹈旅行分享講座)的那幾個人,還寄了封信來說他們變成好朋友,會一起去看戲。

a+:有什麼方法是可以讓募資比較用在長期的運作上?

洪:例如演出本來就要做紀錄片,就可以用紀錄片來延續;或者是商品,像兒童劇場的出版計畫。

周:甚至在集資平台,贊助者就變成私下團隊的朋友,看你怎麼經營,它們也許會定期支持計畫和舞團的觀眾,如果只是一次性的火花,那就會斷掉了。比如許多捐兩百元的學生們,也就會消失了。

a+:剛剛談的,例如要做紀錄片,感覺上並沒有改變一次性的慣性和結構,對團體來說有,但對受眾來說還是一樣是個單獨的計畫。

洪:以表演藝術來說很難改變生態,但我們也提到台灣缺乏長遠經營的規劃,我在想,有沒有可能今天缺一個人,就募集這個人一年的薪資?給觀眾的概念在於這是經營性的,不是專案性的。其實那時平台也有建議我可以募翻譯費用之外也同時募人才。

周:我們當時也有寫希望募集食衣住行資源,預算上則要非常仔細寫出錢會用在什麼地方,例如一個人18天的住宿,一個便當的費用等等。

a+:關於透過集資過程遇見新觀眾、跟新觀眾不同關係的產生,或究竟是否成為新經費來源的思考,請大家再做個結論。

周:可以繼續試,但可能是不同的想法是可以跟群眾共創的某個事件,如果是劇場售票演出我可能還是不敢嘗試,現在的發展還是比較社群,可能也是我這次試的經驗。如果我有這類的計畫會再試,但要投注到不同意義上,相同型態可能暫時不會考慮。新觀眾的部分,的確有碰觸到我們無法接觸到的族群,表演藝術圈以外的人,拓展出去第二、第三圈,這是有的。但還是不能是為了找新觀眾才來募資,我也不會特別為了募資而做一個計畫,表演團體要做還是要想清楚跟群眾關係。我們現在還會陸續把一段段剪好的影片寄給這些捐款者。

劉:這其實是我們內部正在討論的,好像計畫結束後就跟這些贊助者斷了,尤其捐款者大多不是純劇場的觀眾,他們跟著臉書了解了我們的狀況,有趣的是,這半年的認識,他們從原本不在乎團隊只是純粹的贊助,到現在發現或許也可以來看看我們的演出。

洪:我會想去顛覆群眾募資的慣性,確實一次性是大家的致命傷,那要怎麼操作到不一樣。對開發新觀眾則是很有幫助的,至少你取得的是新的人,本身會上這個平台已有某種程度的熱血和使命感,多跟他們聯繫可以接觸更廣的社群。 (完)

 

香港藝術家Paul Chan獲雨果.博斯大獎
文/編輯部 圖/各單位提供

香港藝術家Paul Chan獲得2014雨果.博斯大獎(Hugo Boss Prize),總獎金為10萬元美金。Paul Chan的藝術創作多以影像、動畫和雕塑為主,近年來多了行動藝術和裝置藝術,於當代藝術創作中具有影響力和凝聚力,評審也於獲獎意見中提及Paul Chan的作品多樣性,同時能真正與世界社會有所連結;與Paul Chan共同角逐該獎項的尚有藝術家Sheela Gowda、Camille Henrot、Hassan Khan和Charline von Heyl。而獲獎的Paul Chan也將在明年與古根漢舉辦個展。

德國 紐倫堡 希特勒畫作13萬歐元得標
文/編輯部
 



希特勒也曾經有過畫家夢,年少時期的他,曾夢想進入藝術學院,但最終都沒能考上,儘管如此,他還是留下了許多色彩繽紛、線條明快簡潔的畫作。日前於德國紐倫堡的拍賣公司Weidler Auction House販售一幅希特勒於1914年所繪製的水彩畫,以高價13萬歐元售出,出席者不乏亞洲和美國的買家,這幅畫作名為《慕尼黑的老市政廳》(Standesamt und Altes Rathaus Muenchen)是希特勒高密度創作時期的作品之一,雖然獨裁者希特勒的作品大都被評定為藝術價值有限,但因為罕見和繪製者的身分特殊,最終仍以高售價賣出,具悉,買下這幅畫作的是一對高齡70歲的姊妹,拍賣所得也將捐出百分之十作為公益使用。

【訂閱優惠】
 


訂閱一年 12 期(原價 1188 元):
□新訂戶,優惠價 1050 元。 □續訂戶,優惠價 990 元。

「 The Beatles,Tomorrow 披頭四展 」
由馬世芳、瑪莎、梁浩軒共同策劃,聶永真統籌主視覺與限量典藏品。希望透過上百幅全球珍貴的影像記錄,以及經典披頭四相關展品,帶領所有歌迷回到1960的美好年代,重溫音樂歷史改變的那一刻。

本期訂閱即贈
˙限定版 Come2gether 雙人套票
˙聶永真設計獨家紀念徽章2枚
˙原價560元,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展覽資訊:2014/12/18-2015/03/09 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四B館
(由啟藝文創「The Beatles, Tomorrow披頭四展」 提供)

立即訂閱去! Art Plus TW臉書粉絲頁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