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去年就任中國國家主席後不久就提出的發展概念,「一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乍聽之下,似有不少政治宣傳色彩,其實不然。這「一帶一路」,很可能是後金融海嘯時代振興全球經濟悶局的神來之筆,甚至同時是新世紀中國崛起復興最重要的戰略路線圖。先談第一點。世紀金融海嘯自2008年9月爆發迄今,一晃六年了,雖然避過了大蕭條一劫,卻愈來愈像是進入了美國前財長桑默斯所謂的「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2008年底,為了因應海嘯而構建的G20峰會在澳洲舉行,但G20縱使救急有功,卻無力救窮,各國政府對於各自以及全球的經濟停滯,除了不斷印鈔之外似乎一籌莫展。說到底,「長期停滯」是一個全球範圍實體經濟需求嚴重不足的問題,任何對策都必須著眼於能「真正」拉動需求,否則就是一個無效的政策,一如QE(量寬貨幣政策),甚至反而有後遺症。
需求在哪裡?怎麼找?上窮碧落下黃泉,理論上,所有的需求不外下列四種:
一、自然性需求。這是一種隨著人口及收入增加而自然產生的需求,本來是最穩定的。但是不巧,進入到新世紀之後,全球除了少數地區如印度及非洲、拉美一些國家,全球大範圍地區,如歐、美、日、過去的四小龍(除新加坡採取輸入人口政策之外)及中國大陸,不是已老齡化就是即將步入老齡化。與此同時,GDP雖或多或少增長,但分配不均惡化情形卻極普遍。這兩個因素導致自然性需求不振,也是當前長期停滯的主要根源。
二、矯正性需求。是指為了矯正以往錯誤政策進行的投資支出,如針對環境生態破壞而進行的節能減排等綠色投資。撇開各國自發自願的投資不論,全球暖化問題本應成為一個全球大需求項目,但步調不一、不見棺材不落淚及搭便車的心態也註定了此一需求難以成事。
三、創新性需求。這從來就是推動經濟最健康的需求。歷史上,每有技術的創新突破,即帶來一個階段的快速增長,從汽車到電腦到互聯網均是,但此等需求乃可遇不可求,來了,是運氣;不來,無法強求。
四、破壞性需求。指的是戰爭。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的終結,相當程度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效果立即且巨大,但相信沒有人會有這樣的期待。
正是因為以上諸種需求,或無可期待,或有期待但未必成事,所以當前全球需求一片疲弱,各國政府一再量寬,大印鈔票,仍然無濟於事。
就在此時,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這一帶一路,就是要通過陸上及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以中國為軸心,將所謂「世界島」的亞、歐、非三大洲聯繫整合起來,成為一個全球最大的地緣經濟體。要讓這個抽象的概念實體化,有賴一軟一硬兩個條件,一是市場規模,中國有,阿里巴巴傳奇就是一個強有力的註腳;二是交通網絡,中國也有,就是高鐵。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習近平頻頻出訪,推廣的是一帶一路,李克強頻頻出訪,推銷的是高鐵。鄧小平說,一手軟一手硬,兩手抓是也。
基礎建設從來就是一種有效需求,但主要是內附於自然性需求之下,如今各國自然性需求雖然不振,並不等於跨國跨地區的基礎需求不強,中國的一帶一路正是為當前全球需求打開了一個突破口,故可謂神來之筆。
其次再談一談與中國和平崛起復興的關係。英國崛起於19世紀,帶給全球全人類兩樣東西,好的是貿易,壞的是殖民帝國主義;美國崛起於20世紀,帶給全球全人類也是兩樣東西,好的是民主法治人權,壞的是軍事帝國主義。看來21世紀的中國也要崛起,更準確地說,是復興,恢復歷史上中國對全球全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這個巨大貢獻的標誌與圖騰,就是陸上及海上的絲綢之路,這一帶一路,好的是帶來和平與繁榮,會有壞的嗎?就看歷史如何演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