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蘇格蘭的獨立公投上。儘管選前多數的民調顯示,獨立要過半的機會並不大,不過,蘇格蘭獨派在整個公投過程所動員出來的能量,也足以讓倫敦唐寧街(首相官邸)與西敏宮(國會大廈)那些政治頭人嚇出一身冷汗。 和平手段也可以建國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以得票率來看,蘇格蘭統派以五五%的得票率勝過獨派的四五%。以地區來看,統派在蘇格蘭境內全數三十二個選區中,壓倒性地贏了二十八個選區。的確,套用一句蘇格蘭統派人士在獲知勝利時所說的,「蘇格蘭人民已經做出決定」。
這場全世界矚目的公投,如果放到學界關於民族主義的思考架構中,它的價值將會更加彰顯。在我看來,這場公投至少教會了我們五件事情。
首先,民族國家建立的過程不一定要透過暴力手段。一般說來,政治學與社會學在探討民族國家的建立時,多半會與戰爭或暴力等概念連結在一起。換句話說,一個民族要怎麼建立自己的國家?答案很簡單,打贏了,國家就建立了。
這個原則在過去歐洲現代國家的興起過程中是成立的,不過,這場蘇格蘭的獨立公投差一點就顛覆了這個原則。透過和平的手段也可以建國,這是台灣獨派從蘇格蘭獨立公投所得到的第一個重要啟發。
第二,不是所有的民族主義都建立在種族或族群等人群分類範疇上頭。學界早有定論,民族主義有很多種,奠立在同一族群或種族上頭的原初型民族主義只是其中之一。一般來說,英國學界普遍把這次蘇格蘭獨立運動看成是「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的展現。
他們之所以這樣界定,主要的原因是,這場公投所展現出來的關於誰是蘇格蘭人民之想像是較為開放的。只要認同,有意願而且事實上也居住在蘇格蘭,不管種族,你都可以成為這個想像共同體中的成員。民族主義不一定要強調血緣,人們也可以強調公民身分與生活方式,這是台灣獨派從蘇獨運動中所得到的第二個重要訊息。
公投不是一場零和遊戲
第三,民族主義或獨立建國的討論不能只集中在意識型態上,它們必須同時解決其他的問題。綜觀這次蘇格蘭獨立公投所觸及的議題,雖然不能說是包山包海,但是,非意識型態上的討論卻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從貨幣、經濟、公民身分、福利制度、健康照顧甚至到體育及大學,都曾經是統派與獨派之間的論述戰場。
很多人認為,這一次獨派在經濟發展與貨幣政策這兩個關鍵議題上的模糊,是導致他們最終失敗的主要因素。
當然,這是後見之明。不過,它向台灣的獨派拋出了一個重要的訊息是,民族主義的辯論不應該只是認同上的爭執,也不應該只一味地強調誰比較愛這塊土地。一個豐富、多元而負責的民族主義論述中,必須同時包括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以及對未來國家樣貌的想像。
民族主義是一種情感,不過,在很大的程度上,這種情感是來自於認知,來自於知識,也來自於一種對未來生活的實際想像。
第四,民族主義可以是政治過程中的談判籌碼,公投不是一場贏者全拿,輸者一無所得的零和遊戲。很多論者已經指出,蘇格蘭獨派,不論公投結果之輸贏最終都是贏家。
因為,他們的論點是正確的,倫敦當局為了「留住」蘇格蘭,開出了許多條件與誘因。因為這場公投,蘇格蘭獲得了更多自治的權力,而且,倫敦的支票必須兌現,因為這一張張政治支票在未來將會決定蘇格蘭人民的民意走向。
民族主義的鬥爭是一個漫長的政治過程,尤其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之中,它往往不可能一次就到位。在這種情形之下,獨派應該思考,如何藉著堅持自己的理想,在政治過程中與對立面討價還價,並且從中獲得最大的利益。這是台灣獨派從蘇格蘭公投學到的第四件事。
最後,也許也是最重要的啟發是,並不是所有的民族成員都想要為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雖然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確切的數字證明。
台灣認同不等於獨立建國
不過,如果有人認為,在這場公投中投下反對票的人,他們便不愛蘇格蘭,那就大錯特錯了。我相信,那些支持「統一」的人在認同上也是蘇格蘭人,只不過,他們心中對於獨立建國的渴望並不像那四五%的人這麼強。
如果把場景拉回台灣,我們會發現,「台灣人」的認同的確逐年升高。不過,蘇格蘭這場公投卻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預設每一個有「台灣人」認同的人都一定會支持獨立建國,那就過於天真浪漫了。
不是每一個認同台灣的人都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者,而且,不是每一個民族主義者都必然支持獨立建國,這是每一個想搞獨立運動的人都必須體認到的殘酷現實與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