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何炳棣教授與明清社會史論

聯副電子報
忙到沒時間對統一發票嗎?【統一發票電子報】為你快遞每兩個月的最新號碼,讓你不錯失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 沒有Magic,只有Basic!【經理人月刊電子報】以實用易學滿足經理人的管理需求,讓你提升管理能力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9/30 第478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何炳棣教授與明清社會史論
看到 「看」之外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尖頭族們

  今日文選

何炳棣教授與明清社會史論
徐泓(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聯合報
何先生為人率真,不假顏色,很多人怕他。他成長於對日抗戰時期,有濃厚的民族意識,雖因工作關係入美國籍,但熱愛中國之心過於常人,曾質問一些華人學者:你是中國人怎麼可以不愛國?……

何炳棣:跨世紀史學大師

何炳棣院士於2012年6月7日清晨七點十一分在睡夢中安然去世,享壽九十五歲,史學界失去一位跨世紀的大師。何炳棣先生原來念的是英國史,後來轉治中國史;他的研究領域很廣,包括揚州鹽商與商業資本、明清至民國的人口、明清會館、明清科舉與社會流動、美洲新大陸作物輸入中國、北魏洛陽城的規畫、明代土地數據、清代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黃土與中國農業文化的起源和他近年研究的先秦諸子等。何先生收集史料之辛勤,運用史料之精妙,方法與史識之獨創,轟動史林,驚動萬教(教育界),當今華人治史罕有能出其右者。

何先生不滿於中國文史研究被洋人歸類為「漢學」,因為「漢學」是西方人「東方主義」及其「歐洲中心論」的產物,他們卑視漢學,不置之於西方為主流的學術殿堂正殿。因此,他治中國史都選重要的大問題,成果都由重量級的西方大學出版社和學術期刊出版,要和西方史家進行對話。何先生的學術受到西方學界的肯定,1965年榮獲芝加哥大學聘為地位崇高的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歷史講座教授,並於1975年當選美國亞洲研究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首位亞裔會長。

何先生擅長於廣泛運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又能吸納西方史學的長處。他的鉅著《東方的搖籃:紀元前5000年至1000年華夏技術及理念本土起源的探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以考古資料及古動植學與文獻訓詁互證,論證中國古代文明源於本土,打破西方學者的世界文明源自西亞的一源說;連撰寫《西方的崛起》,以強力主張這種說法著稱的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教授也為之折服。向來不服人的李敖讀完這本書後,也大為讚嘆說:深覺其體大思精,乃真正「大歷史」,其他同類中外名著,在這本鉅著面前,「亦灰頭土臉矣,佩服之至!佩服之至!」

敢言直言的華人學者

何先生為人率真,不假顏色,很多人怕他。他成長於對日抗戰時期,有濃厚的民族意識,雖因工作關係入美國籍,但熱愛中國之心過於常人,曾質問一些華人學者:你是中國人怎麼可以不愛國?從他的訃聞中知道近日將歸葬老家金華。何先生1979年底,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為中美建交舉辦的討論中美關係的會上發言,面對滿場洋人學者,他獨排眾議,揭發研究中國的洋人學者的反華情結。他敢言直言的態度在西方學界的華人學者中極為少見,一般華人學者在洋人屋簷下總是低頭,而他絕不示弱。十多年前面對「新清史」學者的代表羅友枝(Evelyn S. Rawski)教授發表〈再觀清代: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否定漢人與漢文化對清朝國祚之作用,何先生像巨砲一樣地雄辯反擊。他說:羅友枝曲解他的論點,他的基本觀點,明明是滿族創造了一個包括滿、漢、蒙、回、藏和西南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國家,而為五族共和的中華民國張本。其實,隆裕皇太后主導的《清帝遜位詔書》說道:「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就是清朝多元一體的民族政策之自然結果。羅友枝無視於此,在漢化和滿族與非漢族關係之間,構建一個錯誤的二分法。滿族之所以能有效地統治人口最多、政治傳統和文化最悠久的中國,就在他們成功地運用漢族傳統文化和制度。羅友枝又主張:遼、金、元、西夏政權都拒絕漢化。其實,這四個政權最終都採用漢文化和制度,甚至以漢族五德終始的正統論合理化其政權。少數民族統治漢人占絕大多數的中國,想要鞏固其統治,漢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本是國際學術研究的共識,而羅友枝卻全然視而不見。這篇〈捍衛漢化:駁斥羅友枝的《再觀清代》〉(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真是擲地有聲的大文。

專攻明清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

何炳棣先生治明清史,專攻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是對準要害,掌握重心。他於1962年出版《明清社會史論》,是第一位大量運用附有三代履歷的明清進士登科錄及會試、鄉試同年齒錄等鮮為人注意的科舉史料的學者;根據這些史料作量化統計,分析社會流動;在資料的數量與涵蓋面,均遠遠超越前人,統計分析的樣本,進士達一萬四五千名,舉人貢生達兩萬多名。分析結果,以平均數而言,明代平民出身進士約占總數50%,清代則減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生員以上功名者,則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可見平民向上流動機會漸減。清代,尤其清代後期,大行捐納制度,官銜與官職可以財富捐買,富與貴緊密結合,財富的影響力趨強;遂使平民向上流動機會大減。書中不但處理向上流動,而且也討論向下流動及其導因,闡明促進社會流動的各種制度化與非制度化管道的存在。何先生認為明清社會幾乎沒有制度化的機制可以阻止高地位家庭長期地向下流動,均分遺產的習俗可能是最有力的因素。

除縱向垂直的上下流動外,何先生的書又以專章討論士農工商及軍民匠灶的橫向水平流動,並論及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和影響社會流動的各種因素。社會流動比較研究的結果,何先生認為明初菁英的社會流動率,「即使近代西方社會菁英社會流動的數據,也可能很難超越」;這與明朝當代人的觀察完全契合,萬曆年間主管教育的禮部就說:「績學博一第者,強半寒素之家。」何先生用大量的文獻和統計數據,具體地證明「科舉為寒門子弟架起了通向『天門』的階梯」。

比英文原版更理想的版本

何先生的《明清社會史論》,自1962年出版至今雖已半個世紀,但無論在論題的開創,運用史料與統計分析方法的精到,獲致結論的堅實,都是其他相關著作不可倫比的。《明清社會史論》可說是一本中國史研究、社會史研究與東亞史研究及社會科學界譽為劃時代之經典鉅著。尤其在科舉與傳統中國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研究史上,其地位迄今仍是屹立不動的。

這次出版的譯本(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聯經出版公司,2013.12.16。),是以1967年的修訂本為底本。翻譯時,一一查對何教授引用之原始文獻,還原於譯文之中,若有出入則以「譯者注」形式說明,其特色是力求詳盡,徵引許多何先生未引用的史料和近人研究的成果。何先生認為這「足以教導入門者如何收集與運用史料」。由於這本書出版已五十年,此期間有不少相關文獻與研究論著出版,與何教授對話,對於不同的意見及補強或修正的文獻資料,也以「譯者注」形式說明。長達萬言的「譯者注」,何先生說:「對我這個原作者以及廣大讀者都極有參考價值。」編排上也大大改善了英文原著中的排印次序與方式,將全書每一腳註都與同頁正文密切聯繫,何先生說:「讀來令人重生親切之感」。這個《明清社會史論》譯注本,得到何先生的讚許,應該是比英文原版更為理想的版本。


看到 「看」之外
袁瓊瓊/聯合報
時常胡思亂想,通常是我一個人的時候。坐在捷運上,搭公車,或只是在電影院門口等入場。周圍有很多人,但是我自己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我總覺得世界與我無關,不必去交際寒暄,不必等待某個人,不必期待任何事發生。我只是鑲嵌在人群中,像彩色鑲嵌玻璃中的一片,我可能是綠色,或許紫色,或許明黃,看我在圖片中的哪一個部位。那種時候很微妙的會產生一種融合之感。感覺自己是美麗的,與世界一起美麗,但又是獨特的,獨特於所有人之外。

我胡思亂想的思緒其中有一項,時常會想到;就是,如若我必須喪失一種知覺,我會願意失去哪一種呢?視覺,聽覺,或是嗅覺?或味覺?

嚴格來說,在接近晚年的現在,這幾種知覺,我都或多或少在喪失中。曾經有接近十年的時間,吃什麼都覺得很難吃。不是沒有胃口。只是覺得世間食物都極難吃。但是會餓,所以仍是無知無覺的吃下去。或許環境與心境影響我的味覺,那時候過得非常不愉快。倒不致在痛苦中……或許就是在痛苦中,但是痛太久了變成麻木。總之那段期間對許多事物的感受都非常鈍,依靠這種鈍,安然的存活下去。太敏感有時是麻煩的。

小兒子嗅覺非常強,他時常突然來問我:「聞到什麼味道沒有?」我什麼都沒聞到。他會形容那味道,並且小狗一般在家裡循味道搜尋。看到他的情況,我確知我的嗅覺,近幾年,如不是喪失,至少也退化了。年輕時我應該是有嗅覺的,其證明是我寫的一些描寫氣味的文字。如果不是真正嗅聞到那些,我不可能編造出那些詭異的形容。不過目前,置身於任何環境中,我其實什麼都聞不到。我聞不到花香,也聞不到狗大便。不過我倒還記得經過麵包房,如果正好麵包出爐,便在店面附近,參雜奶油和蜜的甜香團團裹著整家店,似某種防護罩,或者結界,有明顯的界線,一步跨出那味道便消失了,退回來便又有了。

後來知道了「氣味」並不像想像中(或漫畫中畫的)是一縷煙氣,它其實是顆粒狀,會附著在物體表面。因之,我的感受或許是真實的,氣味的確有其範圍。在範圍內,氣味顆粒像編織物,或像霉菌,緊密的編織在一塊。或許不同氣味有不同形狀。團聚的氣味鑲嵌成看不見的彩色玻璃。祕密的自己美著。

我也記得在咖啡店裡,現磨咖啡豆的香氣,似有魔性般的,一種黑色的,幾乎熾熱的味道,像惡魔或天使,出現時並不準備停留,在你面前晃一下便消失了。咖啡的香氣是很奇妙的,沒有任何方式可以留住它。它出現便是為了離去。

聽覺倒還可以。雖然用插入式耳機凌虐耳膜多年,理論上它應該已經退化了。但是想聽的音樂和歌曲還是聽得見,當然要靠耳機。而在無法使用耳機的現實世界中,就總是聽見許多奇妙的聲音,有時候好像別人都沒聽見。偶爾聽見孩子們喊我,聽見我明白知道他不在我旁邊的人的聲音。或者聽見美好的,鳥叫聲,遠方傳來口哨,在百貨公司噪雜的叫賣和音樂聲中,聽見流水般的豎琴。聲音本質是頻率,理論上,只要頻率調對,是可以聽到遠方聲音的。可以聽到眾聲中,唯一的,獨特的高音。

聲音對我很重要,「聽」似是比「看」空間更大,更富於想像。傾聽的時候會胡思亂想,想像聲音有無數顏色,人聲則想像那擁有它的喉嚨與胸腔。想像這聲音所從屬的形貌。當然這部分誤差很大。時常美好的聲音配屬的是乏味的人。我不太明白為什麼聲音往往最不像我們。我們自身的個性脾氣甚至習慣,(就除非職業是播音員),從來不會顯現在聲音裡。福爾摩斯如果是瞎子,恐怕辦不了案。

因為重視聲音,因之,我總覺得,如果有個致命時刻要求我必須做選擇的話,我願意放棄的,應該是視覺。雖然想像中失去視覺有許多不方便。不過或許世界會因此而廣大。

美國盲詩人史蒂芬•庫希斯托(Stephen Kuusisto)在書裡寫過他「散步」的方式,他對於世界的辨認是靠著風,靠著空氣的溫度,氣味,靠著聲音,靠著地面的凹凸,軟硬,靠著觸撫到的事物:行道樹堅硬可靠的樹幹,路燈柱冰冷帶了腐鏽味的身體。靠著樹枝椏間葉片的低語,靠著行人足底與地面摩擦的節奏與聲響……在讀他的詩集時,我總覺得他給我們的日常事物新的詮釋。火不僅止於是明亮的,有熱度的,而水也絕非柔軟滑涼以及「薄」,或「清」,或「透明」,可以完全解說。

他的世界給我巨大的驚奇。可慶幸的是,要感受這世界,我不必真正喪失什麼,我只要關閉自己的視覺,像把窗關上,之後安靜的坐下來。

有時候看世界的方式應該是不看。或說:看到「看」之外。


  人文薈萃

慢慢讀,詩/尖頭族們
白靈/聯合報
──其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管子.禁藏》)

關於奸與商、商與尖的辯證
那是雲與戰爭才愛談論的話題

在尖頭族和他們遙
遠的旗杆之間
人群是自動匍匐的小草
餵油吃油,餵屎吃屎

這世界本是大掌巨足者
所據有,無心沒肺缺腸
身體方夠輕,方便尖頭族們
坐成巨型割草機四處滑行

聽,四野滾動的絕非頭顱
盡是金幣的
嚎叫聲

●白靈「布演台灣詩攝影展」即日起至10月20日於胡思書店公館店(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08-1號2樓)展出。


  訊息公告
谷歌在歐洲踢到鐵板
谷歌在歐洲處處挨轟,反映美國科技業公司面臨的挑戰。谷歌已成為顯眼箭靶,承受著許多人對美國政府無孔不入的批評及對美國科技主宰全球的關切。

秋燥傷肺!多吃梨子+穴位按摩
秋天是個乾燥的氣候,如果一不小心「秋燥症」就容易找上門。中醫師指出,秋天養生有訣竅,可多吃一些白色食物來滋養肺部,緩解秋燥傷肺,或平日多按摩三陰交等穴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