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書市觀察/加收一成服務費的書

聯副電子報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離開純文字的迷宮,進入圖像的秘密花園!【青春畫報】讓左右腦均衡運動一下!一起來看圖、畫圖、評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9/27 第477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加收一成服務費的書
書評-散文/盛夏裡剩下的事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碇真嗣是否夢見杜斯妥也夫斯基

  今日文選

書市觀察/加收一成服務費的書
黃崇凱╱文/聯合報
雪爾的觀點與劉高登如出一轍:「一個有廉價食物、便宜燃料、低成本信用、低薪勞工的低價世界是無法持久的。」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環境承受破壞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折扣的代價無法代位求償,遲早要全體一併支付……

詩人許赫最近在淡水的心波力幸福書房舉辦「獨立10+1」活動,邀集十家獨立書店選書,架上書籍售價採加收一成服務費(10+1)的十一折。作家許榮哲說「許赫是我所認識的瘋子裡面最令我狂喜的」,衝著逆天的十一折,他立馬買書支持。大概所有讀者都困惑:新書不都是七九折嗎?瘋了才原價買書,何況是不可思議的十一折?

作為消費者的讀者,如今置身在前所未有的資訊高速流通世界,加上行動通訊裝置的便利,隨時都可搜尋關於書刊的豐饒資訊,包括新書出版訊息、報導、價格和版本(簡繁英日四大書源),查詢書評、評價乃至比價都能一併完成。因此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境:小明到書店發現一本書,他自然拿起手機,輸入書名或作者名,他可以看到原文書在國外網站的評價,簡體版和正體版的評價,稍微比價一下,最終因為簡體書便宜到正體版打七九折都吸引不了他,他在冷氣很強的書店裡上網訂購現書,過兩天在家附近的便利超商取書付款。整個購書過程中,書店變成附空調的展示廳,網站提供選購參考指標,正體版書籍少賣一本書給目標讀者。

然而上述這些現況不過是最近十年才變成常態。好比說台灣在2000年出現「網路書店訂書,便利超商取書」的零售通路服務,至今不到十五年,已徹底改變了讀者的消費行為。而這項零售服務的誕生契機,實際與世界零售業急速擴張的全球化現象息息相關。

折扣的代價是什麼

當讀者對購書的折扣漸漸理所當然,也習慣於網路購物24小時到貨或隔天取貨的快速配送服務,其實也深陷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浪費的循環裡,而這個循環之所以能成立的關鍵常是「折扣」。曾經參與UNIQLO、無印良品改革計畫的日本零售經營專家大久保�夫在《別以為便宜就能暢銷!》(聯經出版)提到:「所謂折扣,就是降低商品的單價。打折促銷大多是提前消化未來的需求,或是從其他同類商品轉換而來。」換句話說,我們所處的消費經濟是以預支未來的竭澤而漁來支撐,這即是當今零售業快速興起與淘汰劇烈的背景。

已有不少專家學者注意到零售業在21世紀最初十年的驚人表現,美國零售巨人沃爾瑪在2002年的營收表現登上世界最大企業,關於這家零售商的崛起、擴張和衰落的研究不可勝數,最詳實可靠的應當是查爾斯.費希曼《沃爾瑪效應》(大塊文化出版)。沃爾瑪雖擁有無可匹敵的議價能力,卻也需求最多的廉價商品。曾親睹六四天安門現場的加拿大記者劉高登進一步思索、追蹤廉價商品的製造、流通與全球局勢變遷關係,他在《廉價商品》(博雅書屋出版)一書,揭開現今世界追求廉價商品背後的繁複網絡架構。他認為早在1950年代就出現的貨櫃船、購物中心、信用卡、電腦等事物,直到1990年代才真正匯聚起來,加乘網際網路的蓬勃擴展,發揮了難以想像的經濟驅動力,才將打著「省錢讓生活更美好」的沃爾瑪推上世界的頂端。史上最大的公司沃爾瑪之所以能存在,倚靠的是現代能源、運輸和科技──商品大量製造,透過遍布地表的物流運輸系統造就大量消費,全球連結成一個更緊密的依存關係。這種「全球化」的意思是,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問題,將會擴大加深市場運作失效時的可怕效應。劉高登說:「沃爾瑪雖然有能力在經濟下滑的環境成功,卻沒辦法在核心資源──負擔得起的能源、物流、勞工和消費者──大幅瓦解下無限期的存活。」

類似的看法,可以在美國作家艾倫.魯佩爾.雪爾《愛上便宜貨》(聯經出版)找到佐證。雪爾一一檢視美國廣立暢貨中心、倉庫型量販店和減價熱潮的因果,並從社會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角度探問人們何以狂熱追求折扣,結論毫不意外:折扣要付出代價,而且遠比人們想像的還要大。就舉最近接連爆發的上海福喜肉品供應商、台灣餿水油事件為例,過去很難想像單一供應商可以造成範圍如此廣大的傷害,而這些現象絕非單一個案。當我們的食物價值觀建立在「俗又大碗」,當各式各樣的餐點促銷被大眾熱烈消費回應時,我們很少想到食物的栽培與生長方式、加工過程,以及這些食物怎麼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雪爾的觀點與劉高登如出一轍:「一個有廉價食物、便宜燃料、低成本信用、低薪勞工的低價世界是無法持久的。」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環境承受破壞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折扣的代價無法代位求償,遲早要全體一併支付。

消費者賺到了嗎

如果說前述兩位作者從全球一體的大角度探究折扣興盛的祕密,另一位記者馬克.艾伍德《折扣上癮的魔鬼市場學》(大寫出版)則從消費者角度出發,探索零售業如何操弄折扣,以及消費者如何因應折扣的田野調查。艾伍德描述了美國消費者對折扣的狂熱狀態,解析折價券、特賣商場、名牌精品、飯店、航空業等應對折扣減價的生存之道。他樂觀地認為如今世界已經進入由擁有強大議價能力的消費者主導的購物3.0時代,過去由製造商主導及零售商領頭的時代都已一去不回頭。那麼到底怎樣的公司企業才能在這個時代生存?艾伍德的建議是:「最聰明的企業將不只是單純地看銷售數據、數顧客人數、設法從滯銷商品中擠出額外利潤,他們會實地與消費者對話,提出問題了解需求。」──這當然也挺樂觀的,畢竟許多企業為了生存已經苦戰到無暇細想了。

開頭的小明買書故事,還有一環比較少人注意:小明收到書後,很高興地讀了,卻發現找不到人可以討論閱讀過程中的困惑和諸多感受。因為他買的是王昀燕編寫的《再見楊德昌》(商務印書館出版)簡體版,又突然擔心內容可能被刪改,讓他更想看出版社剛收掉的正體版《再見楊德昌》(時周出版)。他想了想,還是去一趟淡水買書,打算讓許赫善盡加收一成服務費的職責跟他聊聊楊德昌。他或許會得到另一個指點是到附近的淡水有河Book,拜訪店主686,繼續跟他深聊楊德昌,同時被推薦其他幾本台灣電影人的相關書籍。我覺得小明賺到了。


書評-散文/盛夏裡剩下的事
言叔夏/聯合報
推薦書:林俊穎散文《盛夏的事》(印刻出版)

年輕時讀林俊穎,總有洪荒巫覡之感。九○年代他與朱天文幾是三三雲霧散去後的一條文字煉金術的同路人。《焚燒創世紀》、《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那惴惴不安的幾則書名,也莫不是其時世紀末的一則巨大預言,標誌著一代人的閱讀私史。而今時過境遷,預言的時效早已過期;反倒是那書寫的手勢,總不免帶有幾分自我哀悼的儀式性質。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老去的時間之中,林俊穎的寫作,才顯現出其總也不老的奇蹟式靈光。彷彿驅退了時間的鐘面與四季的遞嬗;指針永恆地停留在盛夏。煉得久了,字也成了琥珀。凍結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寫字的人自己。跨越了兩千年,那愈老愈趨凝固精煉的幾部作品,不啻寫出了一種專屬於林俊穎自己的「晚期風格」──更為自律且輕盈(儘管這是兩個看似完全相反的矛盾概念);彷彿耗盡了極長的時間去等待、翻揀灰燼裡的一顆鉛字,等得久了,自己便也從容了:字終究會來的吧,讓火再燒一會兒吧。

此書的煉金術技藝恰與它的內容──那在工作中日復一日的各種「失去」,形成一種悖反的張力(或許煉金術所為的,正是封存凝固那失去之物?)。猜想《盛夏的事》或許是他那《我不可告人的鄉愁》的地下根莖。那是《我》書所繪製的北城與斗鎮,脫出了其小說虛構規則後的日常生活即景──絕大部分是工作:「我」的工作;「他人」的工作;「親人們」的工作。書中的三個輯子各自形成一種規律的、鋸齒狀的生活。「我」非但重複著自己,「我」的命運其實也正是他人的、甚至父執們的某種重複。在重複之中,啟示與神祇皆不存在,遑論拯救的可能;僅有那辦公室隔板圈的耳語,預示著一種永劫回歸的命運。

此間其實沒有真正的一樁「盛夏的事」。《盛》書中的盛夏已然越過了青春的困惑與追尋。它所一腳踩踏進的,是中年以降的高原期(多麼看不見地平線的高原啊),那樣的高原其實恰宛如盛夏裡永無止盡的白晝,只有那晃蕩於亮晃光影下的人們,在日晷間踩過來踏過去。高原所見,平坦而無所瞭望。即使是空間上的遠方,抑或是遙遠的父執時光,都盡皆只是無能悖離的現狀中的一則海市蜃樓而已。而盛夏的日光畢竟是殘酷的,再多曬一點,人就要老了。在這個意義上,林俊穎的文字煉金術其實正是那盛夏的強烈曝光,布幕般地遮蓋了時間的密技;它所欲遮掩的,無非是「剩下的事」而已。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碇真嗣是否夢見杜斯妥也夫斯基
陳柏青/聯合報
推薦書:杜斯妥也夫斯基小說《地下室手記》(櫻桃園文化出版)

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跨過一個世紀依然紅火,神祕生命體使徒與少年們所控制類人形戰鬥載具以第三新東京市為戰場反覆對決,結局則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為了所謂「人類補完計畫」──在瓦解人之形貌的同時,也突破了彼此的隔閡,人類將回歸一體。於是在舊電影版的尾聲,人們咻一下都化成液態,耳鼻眼舌淋溶,徒留下滿地衣物,世界上的人們匯流成一片溫暖稠濃大洋,再沒有形體,也沒有所謂自我,彷彿初始。「但這不是我想要的世界」,渴望被觸碰又想縮回內在的殼內,14歲的少年碇真嗣從他的地下室裡發出吶喊,碇真嗣是否夢見杜斯妥也夫斯基?泛用人形兵器是否從地下室中孕生?福音戰士與使徒各自展開AT力場──動畫裡稱此為心之障壁,外星使徒以之成為防護屏障,人類則因此分隔,個體所以存在,也由此誕生了孤獨和誤解,活著即痛苦。隨著動畫反覆再製與重播,那個世界上最後的少年終屢屢面對「回歸他們」或「成為我」的抉擇,《地下室手記》在新世紀又一次被翻開。

不敢說評,但新世紀怎麼樣讀《地下室手記》?事實是,如今看來,我們都是,也必然是地下室出生的孩子,在那個小說中敘述者稱之「又爛又臭、位處城市邊緣」的破房間裡頭,誰不是那樣,誰不會是那樣,說到底我們都有這樣一個房間過,《地下室手記》裡擘畫出敘述者內心管線配置與靈魂格局何嘗不與我們內在某一部分重疊,他自卑到夠自大,小心翼翼又膽大妄為,自外於人群其實迫切想融入,站在人群裡卻又覺得獨立於世界之外,渴想圓通其實靈魂充滿眉眉角角一如碎玻璃倒刺牆頭,也想誰對我好卻又不屑於世間悲憫。這一代人看《地下室手記》,也許更容易進去,文藝青年理所當然以為自己是地下室人,眾人皆傻我獨清明,花幾小時將內心murmur打成字不求人解又每隔幾分鐘刷臉書頁面想看有幾個讚。動漫阿宅也有這麼一間地下室,當小說裡主人翁說「我愛極了幻想,可以躲在自己的角落裡作夢作上三個月」、「我不跟人往來,甚至避免說話。愈來愈縮到自己的角落。」,宅宅們則在二次元世界和動漫人物交朋友。經典在這個時代愈證明它的價值,不是它賦予我們什麼,而是,《地下室手記》把我們原來便有的存在形狀給描繪出來了。地下室不是容器,不是我們進入它,而是它表現出我們原來的形狀。若不想認識經典,至少認識自己。

當《地下室手記》主人翁吶喊:「沒有人像我,我也不像任何人。我呢,是一個,他們呢,是全部」,總是存在一個「你們」,手記裡總是寫「但有另一種人」、「相對於他們」,在這其中,群與己、集體與自我、盲從與意志力成為兩造辯論的關係,《地下室手記》之於這個世代,更讓我好奇的是,「我」的形狀非常鮮明,也就是太鮮明了,「他們」在哪裡?那不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這世代早不流行同中求異──誰不是特殊的那一個,這是反對的一代,大家都在按讚,敢於倒豎拇指的反而引人注目,這時候讀《地下室手記》反而是在異中求同,書中敘述者所凸顯再如何格格不入,但偏偏我們也是這麼個個blue,偏執這麼正常,差異得如此雷同。但這樣說來,那也正是《地下室手記》好看的地方,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在於它創造這樣一個極端矛盾又自我衝突的「地下室人」特質,而在於,它生造出情緒、志向與個性上種種對立面,但卻又在對立中相游移/猶疑,永遠都有質疑,永遠都在翻轉,世界與個人、裡翻到外,外又翻到裡,痛時快樂,快樂時求痛,孤獨時渴望友情,人群中分外脫離,「我只不過在我的生活中走到極端」,小說的書寫策略如此,但卻又在極端中擺盪,那使人的存在成為一種流動的辯證關係,不是南極與北極般不動的軸點,而被小說家處理為一種動態的過程,不停在流動,「我」恆在極端對立值之間游移/猶疑,來來去去,不上不下,「我」的堅持與苦惱在其中如此鮮明,卻又易便/異變,那個流動的卻又是固態的,才是我,也才構成我。「回歸他們」或「成為我」?高貴的痛苦還是廉價的幸福,質疑或者就是答案本身,新世紀沒有福音,在這一切看來根深蒂固卻又「變換無常才是美麗」的現代社會,再沒有比這更永恆,所以才夠現代的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