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榮耀所有在文學路途上跋涉奮鬥的人

聯副電子報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離開純文字的迷宮,進入圖像的秘密花園!【青春畫報】讓左右腦均衡運動一下!一起來看圖、畫圖、評圖!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9/28 第477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榮耀所有在文學路途上跋涉奮鬥的人
熟客

  今日文選

榮耀所有在文學路途上跋涉奮鬥的人
侯延卿/記錄整理/聯合報
──2014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高峰對談

主持人:楊照 與談人:陳列、陳芳明、陳義芝、廖玉蕙

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係由作家、學者王德威、施淑、楊照、陳芳明、陳雨航、陳義芝、廖玉蕙等七位評審提名、評選,得主:陳列。9月14日下午在誠品敦南店視廳室舉行贈獎典禮暨高峰對談。

榮耀文學,也榮耀有志於文學創作的人

陳列對聯合報為他舉辦盛大的贈獎儀式,感到受寵若驚。不過,寫得獎感言時,他曾引用福克納的說法,指這個獎不止是授予個人,而是授予寫作這樣的工作,授予所有從事這份辛勞但迷人工作的人。若從榮耀文學、鼓勵所有文學創作者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張揚,似又有必要的了。

陳列說,文學透過文字默默發聲,越過時間和空間的若干距離,在某個時候給了某個角落的某個人以喜悅、溫暖或安慰,鼓勵想像,啟示美和理想,喚醒意識,幫助人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之外的世界,思索和尋找意義,甚至鼓舞出改革的力量。在我們這樣一個幾乎是一味迎合大眾消費者的社會裡,雖然傳播媒體爭相炒作淺薄虛華的八卦訊息,但仍有很多懷抱著文學理想或嚮往的寫作者,志向純潔地走在文學路上,持續鍛鍊著他們的文學心靈與技藝。他們經常默默無聲,不受注意,甚至被忽視,所以希望未來這個獎可以辦得更耀眼,成為文化界的年度盛事,用以榮耀文學,也榮耀所有選擇在文學創作的路途上孤軍奮鬥卻仍堅持繼續跋涉的人。

政治使人分裂,文學使人和解

評審團主席陳芳明感嘆,當年在海外加入民進黨,回台灣後,朋友看到他時臉上都會露出一種「痛失英才」的表情;後來他當民進黨文宣部主任,去花蓮為陳列助選,見面時,陳芳明也覺得「痛失英才」:「文字寫得那麼好的人,怎麼會來做這麼庸俗的競選工作?」當然,陳芳明也知道,陳列年輕時受到政治帶來的嚴重傷害,不可能要他一下子就離開,所以難免頻頻回首,在某些時刻對政治給予關心或批判。但是文學有救贖的力量,讓他們看到更高層次的人生。後來兩人都離開了政壇,回到文學。他們都經過了大風大浪,受過許多傷害,但是文學的力量更大,讓他們把自己的靈魂找回來,再度出發。陳芳明深刻體會:「政治讓人下沉,文學把我們撈起來。」「政治使人分裂,文學使人和解。」

陳芳明於1992年正式回台,陳列1980年出現於文壇時,他剛好錯過。回台後經過五年,他才將離台十八年的閱讀功課慢慢補回來、拼湊出當時台灣發生的事。他認為,陳列的散文是從生活來的。用平實的文字,抵達讀者的內心,把同樣的感情呼喚出來。用平靜的語氣寫當年所受的冤屈傷害,卻讓人覺得歷歷在目,宛如身歷其境;而同時陳列又能把自己抽離出來,站在另一個高度,提煉文字,讓讀者的感情得到淨化。也因為陳列的文章是字斟句酌寫出來的,所以不可能大量生產。

冷靜的躊躇,很高興這個時代還有人在談道德

廖玉蕙眼中的陳列,非常精於文字煉金術,不斷在文字當中製造驚奇。她強調,文學需要有亮點,看陳列的〈礦村行〉如何描寫小車站裡的鐘,就可以看出他如何詮釋他找到的亮點──以「如在顫抖的指針」這樣的意象,呈現出破敗礦村沒有希望的感受,讓人彷彿看到一整座小城的顫抖。陳列擅長以具體的細節,讓人充分感同身受。他在《躊躇之歌》裡提到,剛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他來到火車站,周遭都是陌生人,熙來攘往,卻反而是最安靜的地方;〈藏身〉寫他出獄後,因為與世隔絕太久,連打電話都要先觀察別人怎麼投幣、撥號。在安靜、緩慢、淡定的訴說中,讓讀者感受到他當時心境的荒涼與震動。他也很擅長運用山風海雨和光影,如〈無怨〉用牢裡的光影象徵他對自由的盼望;〈山中書〉提到雲朵舒卷、光線投射徘徊、閃爍的星子……還有溪澗裡游泳的僧人向他解釋「無明」,讓人感覺到自然與人之間有某種互通的波動在交流。

陳列的文章平順,看起來沒有特別的機心,其實是有設計但落於無形。陳列的美學,在於他沉靜的心靈,即使描寫受到白色恐怖折磨的經過,那樣駭人聽聞的情節,他卻始終堅持著非常冷靜的筆觸。「人的生命中都免不了要面對一些躊躇的時刻,陳列用最美的筆、最真心的語言,寫出他的踟躕。」他的寫作與人生觀,就如他自己所說的,人的存在,如果有任何價值的話,並不是因為他活著、吃、喝、睡覺,而後死去,而是在於他心中永遠保持一個道德地帶。廖玉蕙以感性的語調認同陳列:「很高興這個時代還有人在談道德。」

以生命灌注文學,帶給每個讀者印證與對照

陳義芝去年秋冬看了《躊躇之歌》,今年春天推薦給學生,在師大研究所開的現代散文專題,十幾個研究生中,就有三個人期末論文寫陳列。其實在學校授課時,凡是與散文有關的課程,陳義芝都會介紹陳列的文章。「無論師生,細細閱讀之後,都會強烈地被陳列的文字感動。」今年四月,陳義芝還特別去花蓮找陳列,共赴當年陳列掛單讀書的禪光寺,親臨體驗那兩山夾峙、一片青翠的景色,在風聲、水聲、蟬聲中踏入陳列曾經住過的二樓廂房,懷想一個正要起步追尋夢想的純真年輕人,他的命運卻遭遇巨大的破壞,爾後再用大半生的時光去找尋答案,最後得到對生命的超越與理解。

陳義芝指出,當代文學界的作家中,有些也許現在生龍活虎,日後卻可能慢慢消失不見;但陳列的出現,絕對是台灣文學史中散文創作的一個里程碑。雖然陳列自謙寫得不多,但也已經有了四本著作,且篇篇可讀。九○年代,陳義芝編的散文選就選錄了〈礦村行〉,陳列一直是他心中的十大散文家之一。從《地上歲月》的篇章中,可看出陳列對邊緣底層弱勢同胞的悲憫。雖然他在七○年代遭遇生命中極為深沉巨大的挫折打擊,但他沒有遷怒仇視其他無辜的外省族群,從〈老兵紀念〉一文即可看出他沒有二元對立、概念框架的意識形態。究竟是怎麼樣的心靈可以寫出這樣的作品?除了寫人生遭遇、人文關懷,九○年代《永遠的山》又寫出大自然的啟示與奧義,層次細膩,觀察深入,其中〈玉山去來〉更常被選入中學教科書。《躊躇之歌》則從天真的原始意象,進而步入探索者的階段,然後臻於智者的形象,最後回到田園,找到陳列認定的人生真理,完成個人的精神成長,結構非常完整,帶給讀者深刻的啟示與感動。

人格者硬漢,從來不大驚小怪

今天台上除了陳列之外,其餘四位評審的共通點,就是提名時都沒有提陳列。提名陳列的是陳雨航。這次楊照提名唐諾,但是他為唐諾拉票的每一句話也都適用於陳列:希望第一屆能選出一個不讓大家覺得那麼理所當然的得獎者,讓台灣社會藉由聯合報的力量多認識一個作家;同時這個得獎者在文學上的努力,是沒有人可以否認的,他所受到的肯定與實際情況有落差。

楊照也比較了陳列與唐諾兩人的差異:陳列的作品是減法,非常簡練,幾乎沒有贅字;唐諾的作品則是加法,文章越寫越長,典故越來越多。唐諾的風格是知性的,顛覆台灣的散文生態,讓大家看到散文不是只能寫經驗;陳列則偏向生活體驗與感受。

楊照形容陳列是「人格者」,藉由美國作家錢德勒的偵探小說《大眠》所塑造出的「硬漢」角色來比喻陳列。所謂「硬漢」,就是從來不大驚小怪。即使看到再怎麼誇張、豪奢或荒謬的情景,都能以「那又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台灣人普遍喜歡大驚小怪,每個人講話都是驚嘆號,一點點問題就呼天搶地。陳列不激動、不戲劇性,所以容易被忽略。發生在陳列身上的事,太奇特也太戲劇性,然而他卻能保持平和的態度與心情。在陳列的散文中,我們看到了「硬漢」的精神。

得獎者的密技,不用驚嘆號

談到寫作,陳列說他的每一本書都不用驚嘆號。因為內心的感傷、痛楚、呼喊,應該讓讀者去感受,而不是自己去喊。雖然他的文字平實,但可不是「我手寫我口」,而是講究準確、細膩,而且要自然,不能讓讀者看出推敲的辛苦。重視標點、音韻,務求準確地把意思傳達給讀者;句子有長有短,視上下文發展或語境而定。

陳列奉為文學典範的作家,一是海明威,文字簡潔,去除了繁複與感傷性,很少使用形容、渲染的字眼。二是福克納,有人說福克納的文體像大西洋的海浪,一波接一波,無法截斷。還有亨利•詹姆士,文字像蜘蛛網一樣編織得密密麻麻。陳列說,這些都是他喜歡的風格,希望能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熟客
田威寧/聯合報
和我親近的人都覺得我極為自我中心、冒失無禮,且永遠不記得別人說過的話。每每我都面紅耳赤地想大聲反駁,但終究沒有,因為那的確是我。且慢,這樣的我竟也有一段甜美細膩的時期,現在回想起來,竟起一陣雞皮疙瘩──此生絕不會再這樣自覺地迎合別人,更不可能費心使別人不自覺迎合自己了。

大學時,我曾在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那家店有兩層樓,占地不小,接近繁華的商業區,辦公大樓林立,顧客有九成為附近的上班族,在周間的上午7:30到9:00和中午用餐時間,無論是櫃台或是吧台的店員臉部肌肉都是緊繃的。在如戰場前線分秒必爭的當下,若偏遇到連著幾位都點步驟最繁複的焦糖瑪奇朵,簡直令人想摔杯子丟盤子或捏爆牛奶盒。

為此我只排假日班。七點半一進店裡,鎖上磨豆機和咖啡濾網的螺絲,將咖啡豆倒進磨豆機的大漏斗,拿著不�鋼壺將熱水注入巧克力粉調好摩卡醬,將各色蛋糕依到期日期先進先出地列在長條褐色板子上,用大白盤整整齊齊地疊好當天送來的常溫點心,煮一壺本日咖啡,再挑片喜歡的CD一放,便可在咖啡香與音樂中開門迎接一整天的悠閒。假日的上午,通常不會超過十位客人,連外帶的咖啡也極少。雖然店長規定即使沒有客人也不可做自己的事,更禁止坐下或看書,但在咖啡香中安然地聽古典或爵士樂,即使是拿著穩潔和抹布擦著厚重的玻璃門、在水槽洗杯子或整理咖啡禮盒,都是平和舒緩的空氣。

會在周末假日上午來咖啡店的,多半是帶本書來的附近住戶或是大學生,其實都是熟面孔。店長要我們儘量拉近和客人的關係,方法很簡單,就是認識客人,和客人聊天,且記住他。當客人知道自己是「被記住的人之後」,多半會成為「熟客」,還會因此帶朋友來。我認人的功夫很差,但很快就發現真如店長所說:客人往往習慣點同一種飲料、同一種容量,甚至連是否自備杯子或一些小要求也有其慣性。再加上假日客人少,不出一個月我已記住常來的面孔們,以及他們會說的話。於是,當客人一站在櫃台前,我不假思索地說:「您好,歡迎光臨,請問先生是點中杯的焦糖巧克力碎片星冰樂嗎?」對方睜大眼,頻頻點頭,問:「你怎麼知道?」我立即接:「我當然記得您喜歡喝什麼。麥先生您常來呀,而且,您的姓很特別。」「你怎麼知道我姓麥?」「你上周在吧台旁邊等飲料時講電話,我聽到您開頭自我介紹姓麥。」店長要我們在記得熟客後,一定要把握每個略施小惠的機會,客人往往會因貪圖小利而甘於付出更多的消費金額,來的次數也會更頻繁。於是我擠特別多的焦糖醬給麥先生,邊擠焦糖邊擠著笑說:「我記得您最喜歡吃焦糖醬了,多給您一些好不好?」此時對方一定是樂得順便應了我「今天搭個法式三明治還是帶塊起司蛋糕」的要求,而買下他本來不打算買的糕點。即使我說的是「帶盒新口味的蛋捲」或「我們昨天剛開始賣的周年特選咖啡豆非常受歡迎,很適合您的感覺。」他都會笑瞇瞇地說:「好啊,聽你的。」不到三分鐘,「麥先生」就變成「小麥」了。

那年,我有許多常常見面、招呼得極為熱絡的熟客,「小麥們」每個周末假日像是被催眠似地渴望來到「他的店」,帶朋友來在眾人面前向「他的店員」點杯「他的咖啡」和「他的早餐」,和享受「他的特別待遇」。不知道有沒有店員真和熟客成為朋友的,但那絕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只想讓他們從點中杯變成點大杯,從單點飲料變成搭配蛋糕或麵包,提高業績以換得店長幫我排會主動搬牛奶的夥伴一起上班——搬一箱箱裝著十二桶、一桶將近兩公斤的牛奶很容易扭到腰,三人一組的班表,總會有兩人以上避之唯恐不及。

某天,小麥三號突然送我一個禮物,怎麼也拒絕不了只得收下。當時寄居於朋友家,沒處放任何不實用的東西,所以拆了包裝發現用不到後,直接轉送在一旁稱讚的同事。隔天小麥三號在固定的時間來了,比平常更大聲眼神卻帶點扭捏地跟我打招呼。我帶著笑問:「大杯熱美式?」他的眼神透出一種鼓勵我繼續說點別的的意味,我於是又帶著笑說:「搭個肉桂捲好嗎?」隔周六一早他又來了,我笑著問:「今天喝大杯熱美式配燻雞麵包?」他露出希望我再多說點什麼的眼神。我立即又笑瞇瞇地說:「上個月買的豆子喝完了嗎?這批蘇門答臘特別好喝,帶一包回去喝喝看?」

後來小麥三號不曾在周末假日出現過。

同事某天上班時,「啊」了一聲,突然想到什麼的樣子,轉頭問我:「你上次送我的那個台灣買不到,且發行量極少,幾乎是要靠關係才可能攔截得到。妳真的就這樣送我?」我看似隨意地敷衍著:「真的啊。」心裡卻突然變得透亮──我終於明白小麥一號二號為什麼都不在假日出現了。

沒多久,我就隨意找個藉口辭職了。脫離店員身分之後,一覺醒來,我又重新變成了一個壞人。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